1月31日除夕夜,劉學超有點熬不住,坐在實驗室椅子上打起了盹兒。此時的他已經兩天一夜沒合眼了。
劉學超是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也是中國空間站高溫材料柜科學實驗系統主任設計師。今年的除夕,正是該實驗系統正樣交付集成測試的時間節點。
從除夕到初六,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以下簡稱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測試大廳不“打烊”,忙于多臺科學實驗柜的“收貨”“驗貨”。科學實驗柜陪伴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百余名科研人員,辭舊迎新。
這個春節不孤單
為了按計劃交付正樣產品,劉學超和團隊兩個月前就從上海轉場至蘭州,1月15日又帶著產品從蘭州轉場到北京,除夕前一天還在通宵工作,除夕當天工作到臨近新年鐘聲敲響,初一一早又投入到緊張的調試工作中。
“這是我和團隊成員們經歷的最特別的一個春節,也是最難忘的一個春節。”劉學超告訴《中國科學報》,“大家都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精神狀態很飽滿,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空間站任務!”
2021年4月,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10月,3名航天員開始了為期半年的“出差”生活。而在地面上,一支人數眾多的隊伍也在加班加點、爭分奪秒,只為兩個實驗艙能早日升空,將更多科學實驗送入“天宮”。
這支隊伍中的很多人,今年春節都是在空間應用中心度過的。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空間應用中心沒有一點兒悠閑的年味兒,天天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張璐告訴《中國科學報》,集成測試大廳主要是進行科學實驗柜的地面集成測試,是實驗柜“出廠”前最后一道工序。已經隨“天和”核心艙上天的無容器和高微重力兩大科學實驗柜就曾在這里經過千錘百煉。未來,還有12個科學實驗柜將進入太空,開展生命科學、燃燒、高精度時頻、高溫材料等方面的科學實驗。
和來自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空間應用中心等單位的同事在一起加班,讓劉學超感到“這個春節不孤單”。
“有時候我們也相互訴訴苦,每個任務都很艱巨,指標高、時間緊、任務重。有時候也聊聊家里的小孩,這個春節不能陪他們過節了。我最大的感受還是咱們中科院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能攻關、能戰斗、能奉獻!”劉學超感嘆道。
這支隊伍能戰斗
我國的科學實驗柜研制之路是一條從零開始的創新之路,關鍵技術多、技術攻關難、試驗驗證難、研制時間緊。扛下這一重任的,是一批以“80后”“90后”為主的年輕人。
據記者了解,在為實驗柜提供總體技術支撐的空間應用中心集成技術中心,研究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張璐就是一名“80后”。
別看他們年輕,卻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今年春節,80多人的團隊除了一人家中有事,其他全部留京堅守崗位。而這已是他們連續作戰的第二個春節。不僅如此,近幾年來,幾乎每個假期,他們都在工作中度過。
“不是不能走,而是大家都怕出現意外情況,影響整個團隊進度。”張璐表示,航天是大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空間站又是全國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工程,團隊里的每個人都鉚著一股勁。
“沒有誰格外優秀,只是大家擰成了一股繩。”他說。
3年來,很多人沒有回過一次家。今年大年二十八,集成技術中心忙里偷閑組織了一次簡單的茶話會,讓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打打氣。會上,每個研究組都書寫了一副跟自己專業有關的對聯,這些理工科的年輕人玩起文學也不含糊。電子學組寫道:電子有訊可通天地,工程可學能悟古今;橫批為碼到功成。集成技術中心主任王珂的對聯則是:天宮運營同心協力虎虎生威,空間建造攻堅克難牛氣沖天;橫批為逐夢九天。
很多人從實驗室出來,沒來得及脫防靜電服就參加茶話會,結束后又回去繼續工作。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記者不禁問道:等到手上的任務忙完了,最想做什么?
“我想做些科普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空間站,并做出更多更好的科學實驗項目,探索那些在地面上永遠發現不了、想不透的科學現象、科學原理。”張璐說。
記者離開時,大家還在測試大廳里各司其職。墻上航天精神的20個大字格外醒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記者 陳歡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