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從“谷地”到“世界屋脊” 的秘密

        中國科學報 2022-02-11 10:33:16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實還發(fā)育了一個低海拔的溫熱的“谷地”。

        從“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過程又對今天的青藏高原環(huán)境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開的謎題。

        歷時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丁林領銜的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通過構造地質(zhì)演化、巖石圈深部結構、古高度、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的綜合研究,刻畫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低海拔“中央谷地”的面貌與歷史過程。相關研究于2月10日發(fā)表在《科學進展》雜志。

        高升前的“低谷”

        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復雜,且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其隆升的地球動力學過程仍存在爭議。

        有觀點認為,在距今5300萬年到3600萬年的始新世,高原南部最先達到海拔最高地區(qū),隨后向北隆升;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始新世,高原中部是海拔最高的地區(qū),形成青藏高原雛形,然后從中新世開始向南擴展成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擴展到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侖山,祁連山地區(qū)。

        論文第一作者、青藏高原所博士熊中玉介紹,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后,在高大的岡底斯造山帶和中央分水嶺造山帶之間,曾發(fā)育一個與現(xiàn)今地貌完全不同的“低海拔中央谷地”。它自西向東,沿現(xiàn)在的日土—改則—尼瑪—班戈—那曲—丁青一線展布。

        “但它何時隆升到現(xiàn)今高度,導致中央谷地隆升的內(nèi)源驅(qū)動力又是什么?我們還不清楚。”論文通訊作者丁林表示,準確量化隆升過程及特征對于評估其對大氣和地表過程的影響至關重要。

        自1997年起,丁林帶領團隊持續(xù)在位于中央谷地中部的倫坡拉盆開展野外考察,試圖解開這個謎團。

        倫坡拉盆地隸屬班戈縣,面積約3600平方千米,海拔約4700米,年平均溫約0℃,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屬于典型的高寒季風性氣候,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機制及環(huán)境-生物效應的熱點地區(qū)。(韓揚眉)

        丁林帶領團隊在中央谷地中部的倫坡拉盆開展野外考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供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