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2月23日電 (記者 李金磊)對于個別銀行停辦現金業務,央行出手叫停了!
個別銀行停辦現金業務引關注
2月2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現金服務工作座談會。
會議指出,社會上拒收現金現象仍有發生,個別銀行機構辦理現金業務意愿有所下降甚至出現停辦現金業務的情形。
中新財經注意到,近期,有兩家民營銀行宣布將停辦現金業務。
其中,遼寧振興銀行發布停辦柜面和ATM現金業務的公告,從2022年3月1日起,停辦柜面現金存取款、零錢兌換、殘損幣兌換、ATM存取款等現金業務。北京中關村銀行發布關于停辦現金收付業務的公告,將于2022年4月1日起停辦現金收付業務。
北京中關村銀行和遼寧振興銀行均為民營銀行,都是在2017年成立的。之所以停辦現金業務,兩家銀行均提到了一個原因:不斷加大線上業務發展力度,集中資源提升電子銀行的服務能力。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稱,總體來看,社會上不理解甚至反對的意見相對較多。根據初步排查,還有一些銀行網點也停辦了現金存取業務,涉及農信社、外資銀行等,也包括一些國有大行。
有實體網點的銀行必須辦現金業務
對此,會議要求,扎實做好人民幣現金存取業務,凡設有實體網點的商業銀行、農信社等機構必須辦理人民幣現金存取業務。
范一飛稱,各機構不得以業務轉型升級、現金業務較少、控制成本、降低業務管理風險等為由,停辦人民幣現金存取業務。
這意味著,停辦人民幣現金存取業務,這一行為被叫停。
這釋放什么信號?
這充分體現了監管部門打造良好現金流通生態的決心。
2月22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拒收人民幣現金處罰情況,依法對32家拒收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作出經濟處罰,處罰金額從1000元至10萬元人民幣不等。被處罰的單位包括水電、燃氣、物業繳費等公共服務機構以及停車場、保險公司、連鎖餐飲、醫療機構等。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中新財經表示,人民幣現金是我國法定貨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從實踐看,線上交易由于條件所限,在支付方式中未能支持現金收付款,大多數人可以理解。但如果更多的線下機構拒收人民幣,或對現金支付采取歧視手段,將影響人民幣的正常流通,也給習慣使用現金的人群帶來不便。
事實上,現金需求依然旺盛。截至2021年末,我國流通中現金(M0)為9.08萬億元,同比增長7.7%,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全年現金凈投放6510億元。
董希淼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地區、行業的歧視現金、拒收現金和銀行卡等行為,是影響老年人辦理相關業務的重要因素。因此,再次強調應扎實做好人民幣現金存取業務,是及時和必要的。
董希淼建議,下一步,應加快《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幣管理條例》《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修訂工作,完善支付結算領域法制建設,明確對拒收現金等行為的處罰標準,為公眾辦理現金業務創造更好的環境,努力消除金融服務的“數字鴻溝”。
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提高認識,不片面追求數字技術發展速度,不簡單轉嫁必要的服務成本,平衡好客戶需求、運營成本、風險防范等關系,特別是具備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適當保留人工服務窗口,適當地提供現金收付業務。(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