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治療領域,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PARPi)是一類冉冉上升的“明星藥”,目前已經有多款PARPi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但是,這類藥物在耐藥性、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瓶頸。
科學家希望打破這個局面。2月26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郭彩霞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課題組以及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谷峰、馬勇杰課題組合作,在《分子細胞》在線發表論文,宣布他們發現了一條特殊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它通過編碼的小肽PACMP調控DNA損傷應答過程,并影響腫瘤的發展和耐藥性,有效改善PARPi等藥物的治療效果。
BRCA1/2基因是著名的癌癥相關基因。在BRCA1/2突變引起的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等疾病中,PARPi類藥物顯示出很好的臨床療效或應用前景。但PARPi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存在耐藥性問題,而且它的療效目前僅限于DNA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腫瘤病人,嚴重限制了PARPi適用人群。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長鏈非編碼RNA——lnc15.2,能編碼一種雙功能小肽PACMP。靶向lnc15.2/PACMP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并且促進腫瘤細胞對放療、化療(喜樹堿、表阿霉素)、靶向治療(PARPi、ATR以及CDK4/6抑制劑)等多種藥物的敏感性,可明顯改善對腫瘤的療效。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lncRNA來源的小肽通過調控DNA損傷應答通路,進而影響癌癥的進展和耐藥的機制,從而顯著擴大臨床上PARPi的獲益人群范圍。”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唐鐵山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相關成果已經申報國內和國際專利。(記者李晨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2.01.020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