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新局、引活水 中糧集團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字訣

        國際在線 2022-03-14 16:58:13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作為國內農糧行業的“領頭羊”,中糧集團長期扎根鄉村,堅持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反哺鄉村、惠及農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立足新階段的工作要求,中糧在創新引領的理念下,發揮旗下產業、金融等板塊的優勢,用新手段、新辦法,開發新產業、新模式,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探索新路子。

        開發新產業 打造“一縣一業”新格局

        在吉林省長嶺縣,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長期限制當地農業發展。在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擺脫老難題,開拓新局面?

        中糧集團在深入調研考察后發現,雖然當地種植農作物產量不高,但如果改種優質牧草,打造優質牧場,就具有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潛力。基于這一“診斷”,中糧集團依托旗下肉食產業鏈的優勢,不斷引進技術和資源,成功助力當地將現代畜牧業打造成了標志性產業。

        其中,中糧集團在當地建設的高標準養殖場,通過租賃合作養殖,每年租賃收益按10%進行返還,自2020年1月份投產,截至2021年6月份,為當地累計創造收益2500萬元,覆蓋全縣232個行政村,每村收益增加13.88萬元。在新產業的發展中,農戶收入明顯提高,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像長嶺縣這樣的例子,對于中糧集團來講不在少數。依托自身的農糧產業鏈優勢,在幫扶過程中,中糧集團結合當地資源特色,開發新產業,已經成了一項鮮明的“中糧特色”。憑著多年的不斷深化推進,逐步在全國多個地區構建出了“一縣一業”的幫扶新格局。

        在黑龍江鶴崗市綏濱縣,中糧集團結合當地傳統的稻谷資源優勢,為當地量身定制了“引龍頭、建公司、興產業”的稻谷產業幫扶策略。同時,還瞄準當地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生態優勢,積極幫助當地發展多元產業,最終打造出了淡水魚、大鵝、安格斯肉牛養殖等特色種養業,笨榨油、豆腐、玉米、土豆、食用菌等一系列加工產業,以及集旅游觀光、餐飲民宿及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為當地推進全面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

        同時,中糧集團在江西修水縣以“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做強茶產業,在四川石渠縣撬動各路幫扶資金構建“園區+投資公司+龍頭企業+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沂蒙山區助力發展花生產業并打造當地品牌等,都成了帶有鮮明“中糧”符號的典型案例,也成了中糧構建“一縣一業”幫扶新格局的生動體現。

        運用新技術 升級農戶經營新模式

        農糧產業向來帶有突出的傳統色彩,但在數字化時代,各行各業的業務模式都在受到重構,農糧產業如何搭上數字化列車,實現經營模式的升級,直接關系到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農戶增收的可持續性。

        “賣糧難”這個老難題就是典型體現。在傳統模式下,由于農戶在賣糧過程中總會遇到諸如行情不掌握、賣糧款不及時到賬等難題,就出現了“收成好不一定收益好”的怪現象,“賣糧難”就成了農戶的一個痛點。對此,中糧集團的辦法,是用數字化手段升級整個交易模式。

        中糧集團開發的“農糧物聯”平臺,就使農民能夠實時掌控作物生長、糧食物流、銷售等情況,從而使農民能夠同時“看見”田頭和市場,種糧、賣糧變得更加“輕松”。中糧集團與中國農業銀行共同推出的“糧閃付”APP,更是數字售糧系統的一項典型成果。在該系統中,糧食收購過程中的入庫數量、結算金額、售糧人姓名及銀行卡信息等均可自動傳遞,并進行實時審核與付款結算。使用該系統,農民結算糧款的周期從原有的0.5-1.5天,縮短到了幾秒,最快時僅用時4秒。傳統模式下農民經常遇到的賣糧結算效率低、“人情糧”、“打白條”等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為了讓農民能夠更好地獲得優質生產資料和市場動態信息,中糧集團還推出了“糧圈兒”APP。該平臺聚合了農民種糧所需的多種生產資料,諸如種糧農戶可預約農機服務、運糧服務等,還可以足不出戶了解糧食實時收購情況和市場價格波動情況,以把握時機賣出高價。

        通過一系列數字化平臺,中糧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幫助農戶拓寬了售糧渠道,強化了種糧產業鏈條的閉環管理,借助數字化手段,從傳統模式下單純的種糧賣糧者變成了農糧市場的靈活參與者。

        引入新力量 開發金融服務新助力

        隨著農糧產業的不斷壯大發展、農糧行業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大,長期存在的“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如何有效引入金融“活水”破解難題,成了下一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不可繞過的問題。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這個問題就比較典型。近年來,當地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農民對金融增信服務、貸款服務、保險服務等需求日益迫切,但財政資金、交易所資金卻難以覆蓋到他們。中糧集團在多次深入當地調研、采集相關信息與產量數據后,決定創新金融服務模式,解決難題。

        在當地,中糧集團聯合郵儲銀行、光大銀行等,為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核心企業等提供貸款服務,共計發放貸款約1億元。由于該項貸款不要求“強擔保”,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業經營“融資難”問題。同時,中糧還與北安市相關政府部門、太平洋財險公司合作,創新設計了“保險+期貨”產品,以降低農業種植風險,最終確定項目覆蓋約15萬畝大豆和10萬畝玉米,總保額達約1.3億元,有效降低了種植風險。

        在黑龍江綏濱縣,中糧集團“保險+期貨”項目的開展也是如火如荼。去年,針對當地大豆、玉米理賠金額共計6.6萬元,有效服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合作社和農戶提供了收入保障。

        去年一年,中糧集團旗下中糧期貨共計開展24個“保險+期貨”業務項目,涉及生豬、白糖、橡膠和蘋果等7個品種,承保金額6.03億元,賠付金額2079.69萬元,“保險+期貨”幫扶項目同比增加143%。

        據了解,當前,中糧集團在黑龍江青岡縣、河北大名縣、新疆麥蓋提縣、云南耿馬縣、山西五寨縣、湖北省羅田縣等地也已陸續開展“保險+期貨”項目,承保玉米、大豆、花生等農副產品,合同名義金額超過2億元,賠償農戶及合作社金額近千萬元。

        同時,為了進一步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募集資金聚焦“三農”發展,中糧集團還在去年成功發行了20億全國首批、央企首單“鄉村振興”票據,成了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助力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新探索。(永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