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種質資源庫是確保我國農業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重要設施,對于應對各類自然風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國之重器”。農業農村部專門為全國農業優異種質資源及資源普查進展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就中央一號文件部署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情況進行介紹。
據了解,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建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2021年9月已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新庫有三個特點:一是容量大。總容量達到150萬份,保存能力從目前來講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滿足今后50年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安全保存、鑒定挖掘和新品種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備。基本實現了種子的超低溫保存,還可以保存試管苗和DNA,覆蓋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種質資源保存方式。三是技術先進。保存技術達到或者優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保存全過程實現了智能化、信息化,種子貯藏壽命可以達到50年,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目前來講,我國種子的保存壽命在全球是最長的。
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體系涵蓋了1個長期庫、1個復份庫、10個中期庫和43個種質圃。長期庫就是剛剛建成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新庫,主要負責長期戰略保存的任務,是整個保存體系的核心。復份庫建在青海,承擔著備份保存任務。中期庫分布在北京、黑龍江、河南等8個省市,負責對外分發共享,以及向長期庫、復份庫輸送資源。還有布局在全國38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種質圃,主要是解決果樹等無性繁殖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問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曾在報道中表示,我國有18億畝耕地,為了養活14億人口,使用化肥、農藥才能滿足產量需求,農藥、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總量30%;與此同時,18億畝耕地中,每年有3億畝受病蟲害危害,7億多畝農田常年受旱災威脅,5億畝鹽堿地有待開發。為此,培育適應不同生態環境、耐力、抗病能力品種尤為重要。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增加,對優質糧和飼料糧的需求也將呈剛性增長。
想要開展種質資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首先要解決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問題。而開展優異種質資源資源普查及建設種質資源庫就是為此打好基礎。
目前世界種業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包括分子標記、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等,4.0時代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萬建民院士認為,發達國家已進入種業4.0時代,而我國還在2.0至3.0時代之間。
改變現狀、打贏種質資源翻身仗,就要加快傳統農業生產轉型升級,推進優質綠色品種,進行農業的提質增效。必須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使農業生物技術引領新一輪農業科技變革。當下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作已經開了好頭,應當加快種質資源精準鑒定,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挖掘優質基因,培育有突破性的品種。(張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