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6個世界帕金森日。
帕金森是一種運動障礙疾病,現有研究認為,帕金森是由于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減少引起的疾病。因為多巴胺神經元參與人體運動協調能力,多巴胺神經元減少后,人體運動協調能力相應減弱。“但是,導致帕金森的具體原因還不是很明確,目前認為,引起帕金森的因素有遺傳、老齡化、環境因素、顱內感染、腦外傷、腦血管疾病等。”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麗燕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帕金森的診斷缺乏特異性診斷標志物,但好在該疾病有較特異性的核心臨床癥狀,即行動遲緩、肌肉僵硬、靜止性震顫。“醫生結合這些核心癥狀及體征并排除其他不相干的癥狀及體征,大部分可以臨床診斷帕金森。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患者屬于原發性帕金森還是繼發性帕金森。”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邢巖告訴記者,診斷帕金森沒有金標準,需要醫生根據臨床指南結合患者癥狀和體征綜合判斷。
帕金森的主要療法是藥物治療,目前常用六類藥物:左旋多巴類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COMT抑制劑、抗膽堿能藥、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金剛烷胺。“這些藥物的作用要么是補充多巴胺,要么是減少多巴胺的代謝,要么是增加多巴胺的利用效率。以最近在國內申報上市的帕金森治療藥物沙芬酰胺為例,其原理就是減少已分泌多巴胺的降解,幫助維持患者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張麗燕介紹說。
不過帕金森是神經退行性疾病,藥物無法阻止疾病進展。隨著疾病進展,需要補充的多巴胺也增多。通常,帕金森患者用藥4—5年后藥物療效就沒有最初好,這四五年就是帕金森藥物治療的“蜜月期”。
為延長“蜜月期”,邢巖通常建議患者從小劑量開始服用藥物,后期逐漸增加劑量。她解釋稱:“這樣不僅能減輕藥物副作用,還有利于后期長程管理。同時,建議患者聯合使用靶點不同的藥物,使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更好發揮協同作用,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嚴格遵守正確的服藥方式。”
“有些患者也可考慮做腦深部電刺激手術。”張麗燕表示,無論選擇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要配合運動和康復訓練,帕金森的治療原則是細水長流,重在改善生活質量。
專家表示,大約70%—80%的帕金森患者伴隨焦慮和抑郁情緒,因為帕金森會影響患者大腦中管理情緒的核團,而且患者行動不便,與人接觸交流變少。“所以,要給帕金森患者多些關愛,病友之間要多溝通。”張麗燕說。
張麗燕稱,雖然帕金森不能根治,但不會影響壽命,而且有藥可用,患者不要陷入悲觀情緒,“在醫生指導、家庭支持、自我管理都做好的情況下,帕金森患者可以獲得不錯的生活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帕金森被稱為老年性疾病,但不是所有老人都會得帕金森,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不會得帕金森。張麗燕就曾接診過一名22歲的帕金森患者。
有數據顯示,青年帕金森患者(小于45歲)占10%左右。邢巖介紹:“帕金森患者呈年輕化趨勢,與遺傳、環境毒素、壓力應激等多因素有關。有些年輕人被診斷為帕金森后拒絕吃藥,因為擔心早吃藥后期就沒藥可用,這是不對的。現在的研究認為,早發現、早治療有利于保護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延緩病情進展。”(代小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