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還是“保險販賣機”?老人掃碼充電“被投保”

        揚子晚報 2022-05-14 05:40:18

        近日,南京市民胡女士的父親,在小區給電動車掃碼充電時,莫名“被投保”了兩份保險,一份255元,一份156元。相關保險經紀公司總部位于北京,南京消費者想退保并不容易。在向多部門投訴后,胡女士最終退保。記者實地體驗發現,目前充電樁安裝公司已進行整改,設置在充電頁面上的保險廣告已消失。律師表示,保險經紀公司的做法有一定的違規性;此種銷售方式易引起理賠爭議。保險資深代理人認為,此投保流程有誤導可能,投保人如果后期出險,也可能難以理賠成功。

        實習生屠穎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馬燕

        事件還原

        老人下樓掃碼充個電莫名被扣400多元保費

        家住南京建鄴區迎賓村的胡女士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5月5日下午,她父親在小區樓下的公共電動自行車車棚充電,正常掃了充電樁旁的二維碼,進入充電小程序,并支付費用。回家后發現,微信支付上多了兩份保險扣費記錄。一份是255元的元保重疾險,一份是156元的中華健行天下醫療保險。在和父親仔細溝通后,胡女士發現,父親是被誤導買了保險。

        胡女士介紹,點開充電小程序的界面,充電費用的支付按鈕在最底層,字小又看不清;而設置在支付按鈕上方的保險廣告,其綠色的“確認”按鍵卻又大又明顯。老人視力不好,很容易將二者搞混。

        此外,點擊保險的“確認”按鍵后,并沒有太多風險提示和對保險的詳細介紹,相關信息填寫選項被設置成滑動式的“傻瓜”方式,一步一步完成便可。所以,胡女士的父親才誤買了保險。

        胡女士希望退保。但她跟元保保險經紀客服溝通時,對方說盡到了告知義務,不能退;又說退保讓她父親本人打電話才可以。但她父親打電話后,不僅沒退,還繼續扣款。“就像踢皮球一樣。”后來,她向多部門投訴,筋疲力盡,才退保成功。

        最新進展

        安裝公司已經整改頁面上保險廣告已消失

        據了解,迎賓村的充電樁是由南京唯捷豪公司所安裝和維護的。迎賓村所在的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區,已與該公司聯系令其整改。

        5月10日,記者在迎賓村實地體驗,掃充電樁旁的二維碼,發現充電頁面上的保險廣告已消失。

        但是,如果在別的小區還有類似情況發生,消費者想退保會怎樣?5月12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撥打元保保險經紀的客服電話,表示家在南京,老人掃碼誤操作,想要退保。在機器人客服轉接人工服務后,等了約2分鐘才有人接聽。人工客服說其總部在北京,如果是家人誤操作,需要本人致電處理退保問題。

        當記者問及,充電樁掃碼充電卻跳出來保險廣告,是否涉嫌誤導?對方表示抱歉帶來不好體驗,但他們在各大平臺都有廣告,頁面也有提示,可能投保人沒有查看清楚。

        律師點評

        經紀公司做法有一定違規性投保不告知健康狀況可能難理賠

        南京市律師協會保險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唐浩認為,上述案例中,經紀公司的做法有一定的違規性。

        首先,保險產品不同于普通商品,需要保險人(即保險公司)對保險合同的保障內容、保險條款尤其是免責條款等作具體的告知、說明,使投保人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作出投保選擇。這種類似于網頁“彈窗”類的銷售,無法在短時間讓閱讀者了解保險的內容,也不能保證保險人充分履行告知義務。而且,該類銷售方式由于場所、時間等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容易引起誤操作。

        其次,根據監管部門規定,保險投保具有“猶豫期”(也稱“冷靜期”),即投保人收到保險合同后一定期限內(有的公司為10天,有的為15天)可以申請撤銷合同,并且退還所有保費。從上述案例來看,胡女士的父親是5月5日投保的,即便不是誤操作,也在“猶豫期”內,完全可以全額退保。

        此外,對于重疾險、醫療險等險種,保險人需對投保人的年齡、健康狀況、既往病癥等進行詢問,投保人需如實告知。上述銷售方式無法保證對投保人進行健康詢問、告知的程序,若因投保人未告知產生“帶病投保”等現象,容易在出險理賠時引發爭議。

        南京一家保險公司的資深代理人顧先生認為,上述案例中,不需要本人提供相關健康說明就可購買健康險的投保流程設計是有缺陷的,正常的健康險銷售界面需要清晰的標明健康告知,填寫健康問卷。而老年人很可能有基礎病,“如果投保前有健康問題卻未告知,后期即使出險,也很難得到理賠。”

        多說1句

        莫讓二維碼成網絡“牛皮癬”

        如今,小區充電樁旁一般都有個二維碼,掃碼充電很方便,但沒想到會暗藏玄機。有消費者表示,其實掃碼后不僅有保險廣告,“五花八門,什么都碰到過。”

        以往,電線桿上的小廣告,被稱為“牛皮癬”,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頑疾。而伴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的普及,二維碼、網絡“彈窗”中的暗藏廣告,卻像另一種“牛皮癬”,令人反感。

        客觀地講,互聯網平臺的保險銷售,在代理人銷售之外,給了消費者新的選擇渠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可取性。但保險產品不同于普通商品。互聯網銷售保險,應該更注重銷售的適當性,而不是“耍小聰明”“打擦邊球”甚至有意誤導。如果這樣做,短時或許能獲利,長期而言會有損公司的美譽度和誠信度,必將被消費者“用腳投票”,并可能受到監管部門處罰。

        二維碼本來是要給人們提供便利的,互聯網倡導的也是開放、共享,商家應該給消費者提供清朗的空間。網絡“牛皮癬”對這種環境的破壞,最終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