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星誕生之初,大塊頭的恒星是怎么“進食”的?它們是否也有吸積盤作為“餐盤”?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
利用阿塔卡瑪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的高分辨率觀測數據,中外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方向發現了一個被周圍天體近距離掠過,從而產生旋臂結構的大質量新生恒星吸積盤。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天文》雜志。
吸積盤給恒星“寶寶”輸送養分
在恒星形成過程中,環繞著新生恒星的周圍會產生吸積盤。這個吸積盤,也被稱為原恒星盤,是恒星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一環。新生恒星通過吸積盤持續地從環境中聚集氣體,逐漸長大。因此,吸積盤是名副其實的“餐盤”,把發育所需的養分不斷地傳送給恒星“寶寶”。
對于類似太陽的小質量恒星的吸積盤,天文學家已研究了數十年,其觀測和理論結果都較為豐富。然而,對于更大質量的恒星,尤其是3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早型O型星,目前尚不清楚其形成過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積盤。
“這些更大質量的早期恒星遠比太陽明亮,光度可達太陽的數十萬倍,可劇烈影響整個星系的環境。理解這些大質量恒星的形成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呂行說。
銀河系的中心距離地球約2.6萬光年,是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恒星形成區域。這里有超大質量黑洞,也有數千萬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形成原材料——稠密的氫分子氣體。
借助ALMA,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心附近區域發現了一個直徑相當于4000倍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吸積盤,該吸積盤正圍繞著一顆32倍太陽質量的早型O型星轉動。
呂行說,這項發現表明,大質量恒星形成過程中確實有吸積盤的參與,而且該結論在銀河系中心這樣的特殊環境下依然成立。
旋臂結構或是天體“造訪”遺跡
通常,吸積盤應當是一個對稱的圓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發現的這個吸積盤里有一對明顯的旋臂結構。如果吸積盤自身不穩定,是有可能在引力作用下主動碎裂成這種旋臂結構的。但是呂行所帶領的團隊發現,這個吸積盤處在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不會輕易碎裂。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存在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旋臂是受到外部擾動產生的。在這個吸積盤附近,他們恰好發現了一個3倍太陽質量的天體,它可能就是外部擾動的來源。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研究團隊首先利用解析計算,檢查了這個天體幾十種可能的歷史軌跡,發現只有在一種軌跡下,它才有可能擾動吸積盤。隨后,研究人員利用上海天文臺的高性能超級計算機平臺,通過數值模擬追蹤了這一軌跡,重現了這個天體在一萬多年前掠過吸積盤,并在吸積盤中攪出旋臂結構的完整過程。研究人員據此確認,這個吸積盤中的旋臂很可能是周圍天體“造訪”過程中留下的遺跡。
呂行說:“我們已經提交了新的ALMA觀測申請,希望把分辨率再提高3倍,達到望遠鏡的極限,以期看清這個吸積盤里隱藏的細節。”
陸成寬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