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科普中國、光明網、嗶哩嗶哩、未來科學大獎聯合舉辦的《令人心動的大學——院士說專業》系列直播活動落下帷幕。活動自6月21日起連播10天,10位來自天文、地質、醫學、物理、食品、化學、農業等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院士現身直播間,向廣大高考考生與青年學子介紹相關專業的階段性學習方向與就業趨勢,分享科學家們的高考故事和求學、科研經歷,為高考考生填報志愿指點迷津,同時也為青年學子們打開一扇走進科學的大門,感受科學的無窮魅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系列活動中,馮小明院士、彭實戈院士、張杰院士、張啟發院士4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分別向同學們介紹了有機分子合成、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快點火激光聚變和高能量密度物理、水稻基因組研究等細分科學領域的發展,并向青年學子分享他們的科研歷程與人生思考。活動由光明網記者主持,光明網、科普中國、B站、未來論壇進行直播。
馮小明: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基礎學科 產業發展成熟,就業前景廣闊
2018年,馮小明教授與馬大為教授、周其林教授共同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在本次“化學是生活的催化劑”直播活動中,馮小明院士與B站UP主方人也,以及馮小明院士母校四川省武勝中學的學生們展開交流。
回憶自己進入化學領域的初衷,他直言是為了給國家爭一口氣。“1993年,當時我們國家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科研水平與世界相比差距很大,為了能夠與國際化學同行平等對話,我想我應該做出具有自己標簽的原創性、系統性的科研工作,到了2000年左右,這個目標就達成了。同時我也希望在世界科學發展中做出中國人的貢獻,給國家爭一口氣!”
當被問到網絡上“化學勸退”的觀點,馮小明院士指出,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基礎學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化學。同時,化學學科細分專業方向十分寬廣,與之相關的產業多是國家支柱產業,發展也很成熟,未來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同時,他也表示,目前全球都在謀求在基礎學科進行突破,尤其是結合我國當前的發展情況,只有發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產生原創性的技術,我國科技發展才能更為順暢。
此外,馮小明院士也寄語青少年,希望更多青年朋友熱愛、學習、從事科學相關工作。“從事化學這一中心的、實用的基礎學科,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基礎,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歡迎同學們進入化學領域,助力這一學科的不斷發展。”
彭實戈:“提問題”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技巧 是探索未知的動力所在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授予彭實戈教授,以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在“發現數學之美”直播活動中,彭實戈院士與B站UP主所長林超展開交流。
活動中,彭實戈院士憶起年少時對于數學的“偏愛”。“在下鄉插隊期間,我就自學數學,這套《高等數學教程》一共有6冊,都是在書店花幾毛錢買到的,是前蘇聯科學家斯米爾諾夫的著名教材。白天我們下地干活、掙工分,晚上我就用自己自制的煤油燈,借著微光看書,這段經歷還是非常難忘的。”
不論是進入山東大學物理系,還是后來做供銷社工作,彭實戈從未放下對數學的熱愛。在圖書館讀到《熱力學》時的突發奇想,促使他探索數學界未被人涉及的嶄新領域,憑借這篇《雙曲復變函數》的論文,31歲的彭實戈終于正式進入“數學圈”。在隨后幾十年中,彭實戈先后創立了世界著名的“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彭最大值原理”、“彭一般原理”、“巴赫杜(pardoux)-彭方程”等。1993年,他的敏銳發現和建議更避免了我國在衍生金融交易方面的重大損失。
面對“研究數學是否枯燥”、“數學很難怎么辦”等問題,彭實戈院士多次強調了“提問題”的重要性。“被考試框住思路,會讓年輕人忽視了提問題的重要性,提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學習技巧,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因為是你自己問出來的問題,你就有動力去探索背后的一系列知識。”他說道。
張杰:物理探索永無止境 青年學子要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
張杰教授于2021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表彰他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高能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
在此次“學習物理學發現更大世界”直播活動中,張杰院士與B站UP主理發師肖邦展開交流。
回憶起自己的高考經歷,張杰院士談到,自己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也是史上最特殊的一屆高考考生。“其實我報考了化學和中文這兩個專業,因為我感覺自己化學學的最好,高考化學差一分滿分,自己也非常喜歡文學,我也曾經想象過將來成為記者或者文學家。1977年考大學,我被錄取到物理系,其實是個機緣巧合,但正是有了這次錄取才有我今天在物理領域的發展。”
在他看來,從滄海一粟,到微觀粒子,物理學家的使命是為人類解決物理問題,探索自然界最不可思議的未知并為解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難題提供科學答案。而探索未知,激發出自己的無限潛力,也是張杰院士推薦青年學子選擇物理學專業的原因。
張杰院士也建議,進入大學校園之后,青年學子要有意識的培養科學思維,尤其是培養課外發現問題的能力。“如果你看不到問題,科學研究就無從談起,因為你對世界沒有好奇,這對于與萬物相關的物理專業學習來講是不可取的。”張杰院士分享,很早以前他在煮牛奶時,經常會好奇為什么牛奶沸騰會“噗”出來,后來他試圖使用物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如果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無法用現有物理學知識來解釋,那么或許你的發現將為物理學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而且,用探究的心態對待日常生活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不盡的快樂。
張啟發:人生要有所建樹 青年學子當強壯“志”商,激勵“勤”商
2018年,張啟發教授與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共同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通過水稻基因組學及雜種優勢和雜種不育性分子機制的研究提高水稻產量的重大貢獻。
在“了解植物遺傳學的秘密”直播活動中,張啟發院士與B站UP主佳佳_LotusDream,以及張啟發院士母校湖北省荊州中學的學子們展開交流。
在他看來,當年“學農”是人生中的偶然,而一旦選擇了一個領域,就要追求有所建樹。“我們已經可以吃飽肚子了,接下來我們要提出新的問題,找到新的奮斗目標”。23年前,李振聲、張啟發等一批科學家共同提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隨后,張啟發教授致力于應用生物技術進行作物改良從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開發和推動了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綠色超級稻”的培育和產業化,為中國水稻育種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被問到如何做到30年如一日的堅持科學研究,他提到,扎根科學研究有很多樂趣,在研究水稻雜交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基因間的奇特現象。“我們觀察到有的品種雜交會產生不育的性狀,是由于基因間的互相絞殺,一些基因甚至配合其他基因來殺死自己,探索過程就像警察破案一下,非常有趣。”正是憑借著實驗中的蛛絲馬跡不斷地討論、實驗,再討論、再實驗,科學研究才能做真學問。
同時,張啟發院士也寄語同學們要“強壯‘志’商,激勵‘勤’商”。他提醒青年學子,“年輕”是十分寶貴的資源,青年人要把握大好光陰,盡早確定人生目標與理想,在追求人生建樹的道路上勤思好學。不僅要在大學4年期間,打好專業知識基礎,還要根據自己的志向積極自學。他回憶起過往的求學之路,數學、英語等基礎學科都是他根據自己的求學需要自發學習,同時對于科研有幫助的文獻和書籍也要多看多讀。他提到,學無止境,青年人要有自學意識,不斷擴大認知范圍,提升認知水平。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促進科學事業發展,以創新的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用科學點燃青春,喚起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和關注。(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