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延安8月17日消息(記者張偉 舒隆煥 實習生高天遙)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位于陜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被稱為“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坐落在此地已有數千年,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一直以來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所敬仰膜拜。如今,依托文旅產業和能源產業,13萬“守陵兒女”將用好秦創原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黃陵經驗”。
(資料圖)
近日,央廣網記者來到延安市黃陵縣,深入采訪當地產業融合成果,探尋黃陵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俯瞰黃陵縣城 (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走進黃陵縣橋山街道劉家川村,在群山的映襯下,沮河緩緩地流動,黃陵八景中的“龍灣曉霧”若隱若現,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區位優勢讓這里的鄉村旅游頗有名氣。
在村里的農家樂,一道道獨具當地特色的菜肴被端上飯桌,碗筷聲、歡笑聲,讓這個村莊充滿了煙火氣息。游人們三兩結隊,沿著干凈的道路,看著優美的村景。伴著藍天白云,一幅文旅融合的圖景正在這里精彩展開。
談起黃陵縣橋山街道劉家川村的農家樂,村里1號農家樂的主人丁玉龍回憶道:“之前村里窮啊,因為包村干部是其他縣人,他們家鄉那邊的農家樂當時據說做得不錯,于是領著我們去當地考察。我之前是村上紅白事的大廚,也有做飯的手藝。考察回來之后,便跟老伴一起,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弄農家樂。”
隨著村里的路從土路變成石頭路、水泥路、瀝青路,丁玉龍的農家樂也從五口窯洞,發展到有十幾間房。他靠著經營農家樂,供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讀了大學,一個還讀到了博士,日子越過越好。目前在村里的規劃下,丁玉龍準備將農家樂裝修成仿古建筑,“政府還補助了我們10萬元,裝修好了以后生意也會越來越好。”
農家樂的發展見證了劉家川村發展的日新月異,最多時全村有農家樂39戶,早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依托黃陵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緊鄰黃帝陵的區位優勢,近年來,劉家川村將農家樂向鄉村旅游發展,引導開展農家樂經營、民俗體驗、休閑垂釣、游樂觀光、生態采摘等產業,初步形成“三區一園一館”的產業布局。
劉家川村村景(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通過將單一農家樂向鄉村旅游發展,劉家川村實現了旅游與鄉村生態文明的融合。鄉村旅游一方面豐富了村子的旅游產業,另一方面也帶動各類設施的更新與建設。劉家川村黨支部書記劉軍陵告訴記者,現在村子完成了衛生改廁、道路硬化、景觀小品打造、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等硬件提升工作,將之前單一農家樂產業豐富為包括美食體驗、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生態采摘園、村史展覽館多個產業結合的產業布局,年接待游客可達10萬余人。
在村內產業融合的發展好勢頭中,該村村集體經濟也不斷豐富著產業內容和發展內涵。據劉家川村第一書記張陵強介紹,劉家川村集體經濟以支部為核心,帶領群眾發展實體產業,通過建成官莊溫室大棚、劉家川小吃街和生態采摘園3個集體經濟項目,并采取村企聯辦、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機動車檢測站、汽車修理城、黃陵駕校、東德順食品有限公司等7個企業,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安排村民就地就近就業105人,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7萬。
下一步,劉家川村將按照“綠色黃陵”“綠色橋山”的目標,圍繞綠色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繼續提升基礎設施,進行人居環境美化提升,打造具有鄉土古樸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高標準農家樂民宿、污水管網建設。并與教育部門聯合建設研學基地等項目,即將形成集“吃、住、玩、游、購、學”文化旅游為一體的旅游鄉村新業態。同時并依托劉家川村的成功經驗,建立可推廣和可復制的模式。
黃陵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趙艷玲告訴記者,黃陵縣將深入挖掘黃帝文化內涵,挖掘黃帝文化的時代價值,形成黃陵獨有的文化品牌。發揮資源優勢,推進旅游由“吃、住、行、游、購、娛”向“文、休、養”延伸,積極培育發展一批文創企業、康養企業、休閑項目等,不斷完善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推進文旅融合與旅游項目提檔升級,提高旅游服務標準與質量。
俯瞰黃帝陵(央廣網發 黃帝陵管理局 供圖)
在黃陵的鄉村,文旅產業與綠色鄉村不斷融合,創造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而在黃陵的城區,以科技為手段帶動三產融合的方式,正推動著黃陵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前進。
在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大廳內陳列著一個個科技創新實體成果,吸引著人們駐足細看。在大廳一側,政策服務、商事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人才服務五個窗口一字排開。
黃陵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蘭民鋒介紹:“我們這個中心對入駐的企業與人才會提供一站式服務,在這些窗口辦理的服務,一般不超過三天就可以弄好。依托秦創原我們也在改變,小縣城未來也會竭力為企業提供跟大城市一樣的優質服務。”
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于2022年3月建成,主要架構為“一中心三平臺”。“一中心”為軒轅科技創新中心,設五個創新企業服務窗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目前已和省秦創原平臺實現對接聯通。“三平臺”是智慧工業科技創新平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數智黃陵創新平臺,覆蓋了黃陵的一二三產業。自運行以來,中心入駐企業72家,并以“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的模式,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滿潮、康振生等高精尖缺人才93人。
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
這一科技創新中心與平臺不僅為黃陵各個產業與企業提供豐富的資源與便利的服務,同時也立足于黃陵的本土資源,通過平臺搭建實現產業融合發展與高質量發展。
以農業為例,蘭民鋒告訴記者,現在黃陵已形成以蘋果和梨為核心的產業鏈,建立了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有18家企業入駐平臺,為農村提供科技服務。還建立了兩個全省唯一的縣級數據庫,聘請了24名農業專家。黃陵作為一個能源縣,能源工業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與工業財政收入補貼的方式,持續反哺農業。
除了這些創新平臺,在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還建設了一個軒轅直播間。直播間里,專業的直播推流、燈光等設備一應俱全。一塊巨大的綠幕鋪在其中,以適應不同類型的直播場景。軒轅直播間立足平臺經濟集聚效應,利用前沿的數字內容技術,助力黃陵縣傳統企業數字化升級,推動企業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
同時,軒轅科技創新中心與陜西直播產業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聘請趙寧、董紅等4名陜西知名網紅教師為學員免費授課,開展更專業可靠的直播服務的同時,培訓選拔直播電商人才,對黃陵的各個產業進行展示推介宣傳,布局黃陵經濟新業態。目前,路演大廳開展直播培訓活動2場,線上線下共計1100余人參與培訓,學員在軒轅直播間累計開展鄉村振興帶貨、黃帝文化與百家姓等主題直播86場次。
據介紹,黃陵軒轅科技創新中心將圍繞黃陵六大發展目標,引進更多科技團隊、高水平人才與科技型企業,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工業領域方面延鏈、補鏈、強鏈,在農業方面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在文旅方面依托黃帝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將科技與黃陵的一二三產結合,推動三產的高質量發展與融合。
黃陵縣委常委、政府常務副縣長張海清告訴記者:“近年來,黃陵立足于‘民族圣地·綠色黃陵’總定位,堅持穩增長和提質效同步發力。從煤炭高效開發、循環利用各環節著手,全面提高煤炭產業高質量和高載能發展水平。一方面,加快推進煤炭開采技術革命與全面實施煤電基地建設,實現全縣原煤就地轉化1000余萬噸。另一方面,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努力實現黑色產業綠色發展,推動煤—電—高載能產業一體化發展。”
下一步,黃陵將規劃建設10萬噸級硅基新材料產業園,配套發展新型建材、新型電子、新能源汽車配件等下游產業。同時,黃陵縣將聚焦提質優能,打造強勁發展新引擎,彰顯文化底蘊,構筑城鄉融合新格局,推進鄉村振興,描繪“三農”發展新畫卷,發力改革創新,激活發展新動能,強化拉動投資,厚積經濟發展新支撐,堅持綠色發展,優化生態空間新顏值,緊扣“三區一高地”,定位“六大發展目標”,全力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黃陵樣板。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