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速看:“看展式社交”漸成年輕一代交友新途徑

        工人日報 2022-08-21 09:43:07


        (資料圖片)

        近來,逛展會在年輕人中間越來越流行。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000場,教育活動32萬場,接待觀眾近8億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是主要人群。今年1月至5月,最受歡迎景區前10類中,博物館、展覽館排在第4位,95后預定博物館訂單的占比達到25%。“文博游”持續走熱。由此,“看展式社交”也隨之逐漸興起,成為年輕人樂于接受的社交方式之一。

        “約上幾名好友,逛著各種感興趣的展覽,打卡創意展會,不僅能被各種奇思妙想所驚艷,還能交上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展會上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前衛、潮流新品,讓人不與時代脫軌,能夠跟上時代。”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小邵是博物館新晉愛好者,半年時間里她打卡了5家博物館或展覽館。

        在緊張的工作或學習的環境下,很多年輕人缺乏藝術和自然的體驗,參觀展會已成為年輕人探尋新的生活和社交的方式。比起被外界灌輸藝術是什么,年輕人更在乎感性、率真的去發現。因此三三兩兩拍照打卡,發布社交動態,“看展”風靡各類社交網絡,讓平素“高冷”的藝術走下了高閣。

        “道不同,不相為謀。”發展社交乃至建立友誼,“道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的“露營社交”到“滑雪社交”再到如今的“看展式社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基于興趣去構建新的人際關系,共同的愛好往往讓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成為朋友。各類美術館、博物館及各種主題展,年輕人為求道同者紛至沓來。他們一起討論展會的新鮮事物和個人見解、交流心得,一邊看展一邊往社交媒體發短視頻,使得看展的社交屬性不斷增強。

        “現場看展覽有一種‘儀式感’,拍照上傳社交網絡是向朋友展示‘我在看展’的身份標簽,或是留住‘我和朋友一起看展’的美好回憶。”一名愛看抽象藝術類展覽的青年對記者說。

        當代藝術越來越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的實踐,能夠演變出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走近人們的生活。而各個圈層文化快速發展,年輕人愛好日趨小眾化,導致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同愛好的群體。此時,各種展就為他們提供了必要的場地,從而催生出展會的社交屬性。

        看展也不乏是解壓的一種社交方式。展覽中的互動性設備以及沉浸式的感官體驗正為觀展的人們構建起藝術和娛樂屬性并存的休閑方式。據中青校媒的調查數據,近六成受訪者在博物館看到或體驗過互動型的展覽區,約四成受訪者參加過博物館的探秘游戲、沉浸式劇本游等互動活動。

        為社交而社交只會進一步增添年輕人的焦慮,讓他們更加“社恐”。社交應當是自由而隨性的,看展則為社交提供了這樣的平臺。藝術需要感知。年輕人看展,懷著感悟藝術的心思也好,還是打卡拍照交朋友的心思也好,都能促使他們提高審美感受力和鑒賞力。(記者 劉兵)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