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8月30日),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共創下5個國際首次。自發射以來,“羲和號”按照既定任務計劃開展科學觀測,累計下傳原始觀測數據50Tbit,生成科學數據約300Tbit,對于后續開展太陽空間探測任務以及提升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影響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衛星“磁懸浮” 讓拍照又精又穩
“羲和號”國際首次實現了“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臺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采用“動靜隔離非接觸”總體設計新方法,將平臺艙與載荷艙物理隔離,有效隔絕了衛星平臺的干擾,通過大帶寬、超高精度磁浮作動器,實現了相機指向精度10-4°、穩定度10-5°/s量級的“雙超”指標。就像給相機裝上了高精尖的“云臺”,讓相機對得準,拍得穩。
(相關資料圖)
獲取多種譜線首次給太陽大氣做“CT”
作為我國首位太陽專屬“攝影師”,經過前期在軌測試與調試,“羲和號”完成了國際首次太陽空間Hα成像光譜儀在軌應用,并成功實現了國際首次空間太陽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Ι譜線和FeΙ譜線的精細結構。
其中,Hα成像光譜儀進行光譜掃描成像,分辨率達到了0.0024納米,每張光譜掃描圖像實際上都包含了300多張照片,分別對應了光球層和色球層不同高度處的太陽圖像,因此相當于給太陽低層大氣做了一次“CT”掃描。在每一張“CT”圖上,又反映了日面上近1600萬個點的信息。根據這些譜線的精細結構,可反演出高精度的全日面色球和光球多普勒速度場,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活動可被詳細記錄到,進而研究太陽活動的物理過程。
原子鑒頻 空間測速全新解決方案
衛星在太空中運動時,太陽發出的光到達衛星時將產生頻率變化,頻移的大小與衛星相對太陽的視向速度成正比。因此,如果能測出太陽光的頻率變化,也就能知道衛星相對太陽的視向速度。
“羲和號”搭載的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國際首次在軌采用原子鑒頻原理,可以實時準確地確定太陽光的頻率變化,進而獲取衛星相對太陽的視向速度。經過在軌實測,導航儀的速度測量精度優于2米/秒,為未來深空探測任務中的自主導航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速度測量技術手段。
目前,“羲和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務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開展。未來還將對太陽進行全方位立體探測,進一步深入認識太陽活動的起源和演化,為推動人類科學文明的發展貢獻力量。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徐靜 吳天白 國家航天局 劉昊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