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9月5日電(記者田雅婷?通訊員鐘艷宇)扁桃體大家并不陌生,它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因其產生的淋巴細胞和抗體,可以對付入侵的各種致病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發揮著抗細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常常被稱為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大門。我科學家發現,扁桃體菌群與腸道菌群類似,其微生態失調可導致局部免疫激活并誘發全身免疫反應。
日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免疫中心栗占國教授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王軍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尖端科學》(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論文,證明扁桃體菌群的免疫調節作用。未來,扁桃體抗菌肽有可能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據了解,口咽部是飲食和呼吸的必經之路,因此,扁桃體存有豐富的微生物,其中不僅存在有益菌,也含有致病菌。當受到氣候、環境、飲食等外界刺激或自身免疫力較弱之時,就會出現扁桃體微生態失調,也就是常見的細菌、病毒感染,進而引發局部免疫激活而誘發全身免疫反應,如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發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
研究發現,機體共生菌群與自身免疫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其中,腸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關節炎(RA)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已有諸多報道,而扁桃體作為與腸道同樣重要的淋巴器官和微生物貯存庫,針對其菌群的研究卻有限。臨床中可以見到,扁桃體發炎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患者關節滑膜中的致病性T細胞可能來源于扁桃體,但扁桃體參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為此,栗占國課題組關注了扁桃體菌群在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這是一項在國際上首次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及正常人扁桃體菌群的研究。作者通過提取患者和正常人扁桃體菌群,采用宏基因組測序方法,發現RA患者扁桃體菌群明顯異常;再通過宏基因組數據分析得出,當扁桃體內的有益菌減少,可致使抗菌能力大大降低,不能控制周邊的炎癥反應,造成感染或免疫反應的發生。
專家表示,細胞因子是一把雙刃劍,即其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又參與眾多疾病的發生。因此,確定細胞因子調節疾病狀態的機制,有助于設計新的治療方法。此項研究發現了扁桃體菌群在免疫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唾液鏈球菌抗菌肽Salivaricin在類風濕關節炎上的免疫調節機制。即當扁桃體抗菌肽不足時,可引發免疫反應紊亂。因此,只要補充足夠的扁桃體抗菌肽,就可以避免免疫反應的發生或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療,為自身免疫病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6日?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