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訊:匠心磨礪勤為功 誠為天府增新渡

        科技日報 2022-09-20 15:51:48

        路橋,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先民們逢山開路,不畏艱阻,開墾出一片片富饒熱土;遇水搭橋,砥礪奮進,成就了一個個燦爛文明。四川成都,靠著一輩輩勞動人民的開辟,早已成為今日阡陌縱橫,繁榮興昌的“天府之國”。

        金堂大橋


        【資料圖】

        在成都天府新區和金堂縣,有三座風格迥異的大橋拔地而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紐帶,橋上車輛川流,橋下江水流淌,在橋的盡頭、水的岸邊,自然風光和現代文明交織,構筑出一道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精細化管理謀篇布局決勝千里

        經濟發展的步履不斷邁進,完善路橋的建設必將持續。

        回歸江河,要做水電建設領航者;邁入都市,要當市政基建排頭兵。57年來,中國電建水電七局以過硬的實力、前瞻的眼光和優秀的口碑,成為中國電建集團骨干建設隊伍以及行業轉型發展的楷模。從水電轉型市政,2014年,水電七局下屬的第一分局選派精兵強將組建錦江區域項目部,先后參建錦江生態帶整治一期工程、成都第七再生水廠(二期)、科學城南路項目、天府新區13座鎮級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等十余項重點工程。

        云龍灣大橋

        在橋梁建造領域,水電七局建設者也是當讓不讓,由錦江區域項目部施工建設的云龍灣大橋、天保灣大橋(兩座橋梁同屬于錦江生態整治二期工程)拔地而起,斬獲中國鋼結構金獎殊榮!

        云龍灣大橋,是成都地區首座,也是目前為止成都市規模最大的雙塔自錨式懸索橋,大橋全長1119米,主跨跨度205米,橋寬48.5米,為四川省同類型橋梁中跨度及寬度之最。主塔截面變化多、塔型復雜線條多、垂直度要求精度高、模板選型及施工難度大,這些都給建橋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與云龍灣大橋一箭之隔的天保灣大橋全長880米,主跨230米,橋寬43.5米,采用中承式鋼桁架拱橋施工工藝。目前為成都市同類型橋梁中跨度最長,橋梁樣式新穎、技術含量高、施工工序復雜,且跨越錦江涉水施工。

        精而細是橋梁施工管理成敗的關鍵,在技術上要一絲不茍地籌劃和布局,才能保證前方施工能夠順利開展,不致工期延誤。

        項目部在技術管理方面尤為重視,以“四新”技術的應用為依托,強化技術基礎管理,建立最佳技術秩序,確保施工項目良好履約并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強化施工監控技術,依據全橋的理論設計數據,建立計算機施工監控仿真系統,全面進行橋梁施工監測,為施工監測工作的實施打好基礎。重視科技創新及科研,重落實、促實效,科學利用新技術、新工藝解決和優化進度、質量等技術難題。利用創新成果和技術研究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實施過程中不斷分析是否存在技術偏差,不斷完善試驗數據,及時做好技術總結工作等。實踐證明,精而細的技術管理確保了前方施工的順利進行,讓安全施工和技術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為工程的圓滿完成扎實奠基。

        “通過云龍灣大橋項目的研究和實踐,我們成功探索自錨式懸索橋施工技術,掌握高索塔施工技術及單元桿件工廠加工、桿件陸路運輸、現場匹配制造及預拼裝、構件涂裝、節段吊裝及拼焊的流程化施工工藝。同時系統總結了鋼橋面STC超高韌性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收縮裂縫預防技術、澆筑施工工藝及相關技術參數,可以實現混凝土15年以上無返修無保養,大大降低了后期保養成本。”錦江區域項目總工程師姚旭君如是說。

        天保灣大橋

        天保灣大橋主拱采用矩形鋼箱截面桁架拱拼裝施工,主拱吊裝單件構件達80多噸,項目團隊通過不斷的測算、試驗及論證,對技術工藝、安全質量問題嚴格把控,實時監控橋梁承重,確保了主拱的順利吊裝。焊接施工是大橋施工遇到的又一大問題,天保灣大橋主拱為全焊結構,節段之間均采用焊接連接,對外圍的溫度極為敏感,焊接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溫度的把控,溫度直接影響到成橋后的主拱線形及結構的內力狀態。技術團隊以25℃的理論溫度建模,通過反復的試驗,收集試驗數據,召開溫控專題會就有七八次,計算分析出焊接施工的基準溫度,明確了可控溫度偏差范圍及溫度修整方法,最大限度的保證主拱線性及受力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云龍灣大橋和天保灣大橋在保障技術質量的前提下,更在設計審美方面,表達了獨運之匠心。云龍灣大橋分別在橋柱和橋墩上雕刻了云紋和龍紋,表達出云接高天、蛟龍潛底的審美意境和人文情懷。總高47米的天保灣大橋主橋橋頭堡設計為抽象竹筍造型,使人不由自主便聯想到居于四川的國寶。這些設計,讓本只具備功能性的普通大橋彰顯出了地域文化特色,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和四川特色人文情懷!

        新技術賦能打造區域文化新地標

        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大橋在設計施工等方面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過程。

        金堂大橋,地處金堂縣沱江源頭上游約600米處,線路呈東西走向,跨越北河、中河、毗河三江,新龍路、公園路兩路和韓灘雙島,貫通趙鎮街道、棲賢街道兩地。該工程全長1644米,其中橋梁全長1297米,橋面寬38米,雙向6車道設置,主跨430米,邊跨215米。主塔高137.5米,采用鉆石塔造型,由兩根塔柱和三道橫梁組成;主梁采用鋼箱梁設計,由71片梁組裝而成,總重量達1.7萬噸;橋面為半漂浮結構,采用68對斜拉索錨固于主塔縱梁的鋼錨梁上,從而與之構成一個整體結構。金堂大橋是目前成都市跨度最大、鋼箱梁最重、主塔最高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如今已成為金堂縣的地標性建筑。

        金堂大橋主梁為縱橫梁鋼結構體系,針對大橋主塔線性控制難度大、主梁精度要求高、質量控制難度大等特點,項目部比對十余種方案后,最終采取“塔梁同步、全橋頂推”的施工方案替換原設計吊裝方案。當時全橋頂推在國內同類型橋梁施工上并無先例,無經驗可循,且頂推跨徑50米,單向頂推長度430米,單向最大頂推總量達8500噸,這樣的頂推規模和難度堪稱世界之最。項目團隊開展的《基于BIM技術大跨度鋼箱梁斜拉橋全橋頂推建造關鍵技術研究》經鑒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全橋頂推施工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大橋橋面施工工藝使用國內首創的全橋澆筑式瀝青攤鋪技術,成為技術創新的最大亮點。金堂片區項目總工程師趙貴朋介紹說:“澆筑式瀝青混凝土通常用作橋面鋪裝的下層,在重要交通條件下,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可以作為基層,上面加鋪改性瀝青混凝土面層。與普通鋪裝材料相比,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工藝整體性好,防水性能優良,期望使用壽命可以達到20年以上。在服務期內性能表現良好,維修保養成本大大縮小,在很大程度上為大橋的后期運維節省了成本,提高了質效。”

        金堂大橋的建成,可促進金堂縣可持續發展和GDP增長,帶動周邊地塊的開發和升值,在取得良好的直接經濟效益外,作為服務于民的親民、惠民市政工程,能大幅改善市內及周邊群眾生活、娛樂需求,對推進金堂縣的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促進金堂縣經濟快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和長遠影響。

        “在電建集團‘水、能、砂、城、數’戰略引領下,我們必將勇立潮頭,爭當服務城市建設的先鋒隊、頂梁柱”,水電七局一分局分局長梁學成目光堅定:“未來我們將繼續以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打造市政橋梁建設品牌,建設優質橋梁工程,便利市民生活,為改善市民出行、提升生活品質作出更大貢獻。”(王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