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速訊丨科技賦能守護大國糧倉

        新華網(wǎng) 2022-09-28 15:37:36

        新華社成都9月28日電(記者陳地)春華秋實,春種秋收。當前,各地農(nóng)民正忙于收獲。但也有這么一群人,多年來默默守護農(nóng)民的豐收成果,守護我們的大國糧倉。

        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是從事糧食儲藏技術研究與開發(fā)的科研機構。在中央儲備糧眉山直屬庫見到該院倉儲工藝研究中心主任付鵬程的時候,他正戴著紅色頭盔,小心翼翼地爬上距地數(shù)十米高的19號平方倉的倉頂,“我要檢查一下我們糧倉頂部經(jīng)過夏季高溫后,隔熱材料有沒有出現(xiàn)龜裂以及大雨沖洗后自潔的情況,這將影響我們控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23日,付鵬程(中)在了解糧食儲藏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作為我國糧食倉儲行業(yè)的專家,付鵬程個頭不高,雙眼炯炯有神,說起話來滿是激情。“我們院工作的核心就是保持儲糧的品質和減少它們的損耗。”

        我國每年有部分糧食進行儲備,主要集中在玉米、稻谷、小麥、大豆四大類。“糧食是有生命的種子,有生命就會有消耗,但我們要盡力減少這種消耗。”付鵬程說。

        9月23日,付鵬程(左)現(xiàn)場進行培訓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糧食倉儲要實現(xiàn)保質和減損,“控濕、控溫、控氣”是三大手段。“控制濕度降低糧食的水分;保持低溫則可以延緩糧食的新陳代謝、保證它們的新鮮度;控氣則是降低氧氣濃度,從而抑制蟲、霉菌的滋生。”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糧油實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周丕炯介紹道。

        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糧油實業(yè)有限公司是四川一較大規(guī)模的糧食儲備庫。記者走進一存儲了2021年3400余噸稻谷的淺圓倉,涼爽的氣息撲面而來。“目前我們的糧倉的平均糧溫控制在15℃以內,一個倉裝有192個傳感器隨時監(jiān)測各個區(qū)域的糧溫。”周丕炯說。

        圖為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糧油實業(yè)有限公司淺圓倉內部(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地 攝

        淺圓倉內,10盞藍色的多光譜紫光燈發(fā)出淡淡藍光,稻谷整齊而平坦地存放在幾大塊區(qū)域內。“紫光燈可以很好地誘殺可能在糧倉出現(xiàn)的30多種害蟲。”該倉保管員閆科向記者介紹。

        走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隨著倉儲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管理更加精細和科學,糧食的保質和減損水平正持續(xù)提高。

        “‘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這是糧食人的傳統(tǒng)。”付鵬程一臉的認真。

        “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儲糧進一步保質減損完全可以實現(xiàn)。”付鵬程說。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