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中國禽”上餐桌、新品種量質齊升……這10大農業科技助力糧食安全

        光明網 2022-09-29 15:44:5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9月28日,中國農科院發布十項標志性科技成就和十項標志性改革舉措,旨在進一步鼓勵該院科研人員積極投身原創性、高水平科技創新活動。

        十項標志性科技成就分別是:作物組學和遺傳學突破性新發現成果累累,挑戰傳統科學認知;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日趨完善,“蟲口奪糧”保豐收;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牢糧食生產“命根子”;農業綠色技術與產品推陳出新,留住老百姓“金山銀山”;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成功,“人病獸防”體系引領全球;口糧新品種“量”“質”齊升,裝滿中國人“糧袋子”;高油油菜、優質蔬菜等助力三產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突破性國產家禽品種接連審定,中國人餐桌擺上“中國禽”;專用化大型家畜品種自主培育,“卡脖子”時代一去不返;農產品檢測“駛入高速路”,老百姓看得清楚吃得放心。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十年來,中國農科院把科技支撐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大要害,部署推進“強種”“沃田”系列科技行動,有效支撐了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八連豐”。

        張合成介紹,中國農科院全力支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取得歷史性突破。在口糧與谷物高產優質技術攻關方面,水稻育種實現品質大幅提升,“華浙優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品質的優質化率,“中嘉早17”年應用面積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小麥育種突破高產優質兼容瓶頸,優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畝,灌漿速率、耐熱性居黃淮麥區主栽品種首位。“中麥578”高產示范田平均畝產841.5公斤,面包品質達到進口優質小麥水平。玉米密植技術連創高產紀錄,畝產最高達1663.25公斤。大豆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穩居全國推廣面積之首。

        在耕地質量保護和用途管控能力方面,中國農科院科技支撐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和后備耕地等“七塊地”質量保護與地力提升的能力大幅提升。集成典型紅壤農田酸化綜合防控技術,六省大面積示范,實現糧食增產12%以上;創建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體系,示范區水稻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建立主要糧食產區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關鍵技術,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以上,增產5%以上。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監測系統全面建成,實現農田利用“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為高標準農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學依據。

        張合成介紹,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取得多項新突破。派出700多個專家團隊、1.2萬人次科技人員,輻射帶動4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推進共建11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新開展“田間課堂”,形成科技助農“樺川模式”。有針對性地派出一流的科技專家,被老百姓稱為“土豆姐姐”的金黎平、“蘑菇姑姑”的張金霞兩位科學家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一批幫扶專家被譽為“林果縣長”“牦牛媽媽”“桃花皇后”“茶葉博士”。

        當天還發布了中國農科院十項標志性改革舉措,分別是:破除科研“小、散、弱”,支部建在團隊上,構建重大任務制,舉院之力抓大事,創新聯盟一盤棋,引育并舉聚英才,科技評價破“四唯”,科企融合促發展,開拓國合新格局,營造科研新生態。

        “未來,我們要全力以赴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國家農業科技人才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國家農業高端智庫。”張合成說。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