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頭條丨山東:十年繪就文旅“詩”和“遠方”新畫卷

        央廣網 2022-10-10 09:43:52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央廣網濟南10月10日消息(記者唐磊)10月9日,山東省委宣傳部舉行“山東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文化和旅游發展情況。會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李國琳介紹,十年來,全省文旅系統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繪就山東文旅“詩”和“遠方”新畫卷。

        文旅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十年來,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精品旅游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積極貢獻。2021年實現文旅產業增加值6867.2億元,占GDP比重為8.26%。旅游總收入從2012年的4519.7億元,增長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萬億元,年均增長13.7%。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文旅消費拉動作用更加突出,連續六年舉辦山東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發放惠民消費券7.33億元。

        藝術創作持續繁榮。先后創作推出民族歌劇《沂蒙山》《馬向陽下鄉記》、呂劇《一號村臺》、雜技劇《鐵道英雄》、京劇《燕翼堂》、話劇《孔子》等一批優秀作品,收獲3個“五個一工程”獎、6個“文華大獎”。建立和實施舞臺藝術創作“4+1工程”扶持機制。設立“戲曲名家工作室”,連續6年組織實施“舞臺藝術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一批優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長,成為全省文藝工作的生力軍。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五級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建有公共圖書館154個、文化館155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821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5萬個,各級各類博物館647個。其中,國家一級文化館、一級圖書館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三位,博物館六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加強創作指導,建立激勵機制,創新開展群眾性小戲小劇創作演出活動,培育打造了一批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全省投入35.6億元,連續5年用于欠發達地區村級文化設施建設。僅2021年全省送戲下鄉演出就達12萬余場。城市書房、鄉村書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涌現,文化服務更加便捷、更接地氣。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不斷加強。制定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實施方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出臺全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保障。開展全省文物資源調查,文物家底不斷充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2012年的101處增加到2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687處增加到1968處。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登錄國家數據庫3.35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登錄286萬余件/套。全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累計達到20次、項目23項,數量居全國第四。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全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186項、非遺傳承人88名,數量居全國前列。積極推進“山東手造”工程,全省已認定“非遺工坊”574個、推出“山東手造”特色產品5350多個。

        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顯著。“好客山東”品牌形象持續提升,連續三年納入央視“品牌強國工程”,為全國唯一文旅類品牌。齊魯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利用“歡樂春節”等國家級交流平臺,舉辦一系列富有山東特色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舉辦“孔子家鄉 好客山東”系列推廣活動。實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計劃,已發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專家、使者28000余名,成為傳播齊魯文化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