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蘊渝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施蘊渝在中國國內率先開展了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計算生物學研究
為中國結構生物學的發展
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蘊渝
把科研“刻進DNA”的天選科研人
1942年,施蘊渝出生于重慶
她的父親施士元是第一屆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生
是受居里夫人指導的物理學博士
學成歸國后成為中國核物理學研究
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兒時顛沛流離的經歷和父親的言傳身教
讓施蘊渝深刻體會到
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也在她心中種下了科研報國的種子
激發了她投身科研的熱情
學生時代的施蘊渝
本土“修行”,西行“取經”
1960年,施蘊渝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匯聚了錢學森、華羅庚、嚴濟慈等
閃耀明星的課堂
讓施蘊渝獲益匪淺
得益于扎實的基礎課程學習
在此后的科研生涯中
面對不同的交叉科研內容
施蘊渝都能從容面對
1979年至1981年期間
施蘊渝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意大利羅馬
1984年至1985年
她又前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物理化學系
進行合作研究
這些經歷讓她開闊眼界,了解國際前沿
也讓她漸漸了解了什么是科研
該怎么做科研
施蘊渝在荷蘭做研究
從無到有,她一磚一瓦搭建起教學體系
歸國后的施蘊渝回到了母校中科大
在國內完全空白的條件下
施蘊渝在中國科大領導建立了
完整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結構生物學教學體系
隨后,她又在中科大建立了
計算生物學實驗室
三維核磁共振波譜實驗室
中國科大于1998年正式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施蘊渝擔任第一任院長
她把引進人才作為第一要務
并領導建設生命科學學院新樓
僅用幾年
生命科學學院就取得一批國內外先進科研成果
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也較大程度提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是科學家,也是“播種人”
在中科大,為了加強本科生的基礎教育
施蘊渝堅持給新生上普通生物學課
“教學是教師的天職,
我想為科學事業培養更多人才?!?/p>
在中科大之外
施蘊渝也多次走進中小學
為學生們開展科普講座
自小接觸科學知識激發了她的好奇心
現在,她要把這份熱情傳遞給孩子們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她依然奔波在科研第一線
把科研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后輩的心中
施蘊渝與學生們
作者:謝蕓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安徽商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