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Life Savers薄荷糖的產品廣告
(相關資料圖)
在餐廳用餐后,你會不會順手在收銀臺拿一塊薄荷糖?你一定思考過,為什么薄荷糖總是圓環形狀的,很顯然不是為了方便吹口哨。
薄荷糖做成救生圈的樣子,其實是怕造成窒息:在中間開一個小洞,這樣即使卡住喉嚨,人仍然可以呼吸。
然而可能卡住喉嚨的不止是薄荷糖,因為誤吞異物造成窒息的新聞不時就會在我們的視線里出現。
如果不小心被異物卡住喉嚨了,我們該怎么做?答案很簡單——用海姆立克。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發明者——海姆立克教授 圖片來源:aol.com
亨利·海姆立克教授是一位從事外科多年的醫生,他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每年有大量的食物、異物窒息造成的呼吸道梗阻致死的病例。
而在急診急救中,醫生往往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將手指伸進口腔咽喉取出異物的方法,結果不僅無效,反而使異物更加深入呼吸道。
發現這一情況后,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次動物實驗,海姆立克于1974年發明了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沖出異物的急救方法。
僅在4年的時間內,美國就有3000多人用該法搶救窒息并獲得很大成功。而今,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并逐步步入老齡化的社會,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顯得尤為重要。
影視劇中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很簡單——將患者的肺部看作是一個氣囊,氣管就是給氣囊通氣的主要通道。
若是有異物卡住或堵塞這個通道,就需要借助擠壓操作,擠壓氣囊內的空氣,在壓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氣流就會沖出通道口堵塞的異物。
用生理學原理來解釋,人體內的膈肌本身屬于下軟組織,被沖擊后會產生向上的壓力,這種壓力會直接壓迫人體的兩肺下部,使殘留的空氣流動,氣流帶有的沖擊性就能有效地驅動堵塞在喉部的異物。
除了排出異物,此方法同樣適用于液體淹溺窒息的患者。
人體氣管、肺部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見水印
面對不同的施救對象和場景,需要選擇正確適宜的操作方法進行施救。針對不同的人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分為3種——站立位海姆立克急救法、仰臥位海姆立克急救法、嬰幼兒海姆立克急救法(背部拍擊法和胸部沖擊法)。
圖片站立位海姆立克急救法,適用于三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 圖源網絡
嬰幼兒海姆立克急救法(背部拍擊法和胸部沖擊法)適用于三歲以下嬰兒 圖源網絡
其中站立位海姆立克急救法使用最為常見,當患者清醒,且保持站立狀態時,救護人員應站在患者身后,從背后保持環抱患者腹部的動作,雙臂環繞在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內按壓于施救對象肚臍和肋骨之間的部位,另一手成掌狀,按在成拳的手上。
而后雙手進行快速且有沖擊性的動作,向內上方壓迫施救對象的腹部,進行反復地、有節奏地壓力傳遞,使氣流能有效地將堵塞物沖出。
患者應配合救護人員動作,頭部略低,嘴巴張開,便于將異物沖出后直接吐出。
若是周圍沒有施救人員,患者需要進行自救。
這種情況下,除了一手握拳一手覆蓋其上,患者需要稍微彎腰,最好依靠在較為固定的物體上,例如桌子邊緣或椅子靠背等大面積的堅硬物體,保證物體邊緣可以有效壓迫上腹部,從而實現快速地向上沖擊。
站立式海姆立克急救法 圖源:wellspan.org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海姆立克急救法對呼吸道食物或異物的及時排出是安全、有效的,但由于施救力度和方法的差異,可能會產生壓迫腹部所導致的并發癥。
因此,在施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之后,還要檢查患者是否出現不適,有并發癥的存在,從而及時就醫。
安全與急救知識,是國民健康知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流行,氣管異物堵塞的發生率正在大大增加。
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簡單、無需器械、適用范圍廣泛,我們需要它走進我們的生活中,越高的普及度,就意味著拯救更多生命的可能。希望海姆立克法可以成為更多人的life saver,當然,更希望你永遠用不到它。(王詠菲)
參考文獻:
1.倪自翔,易旭夫,劉敏.氣管異物及急救方法的法醫病理學探討[J].華西醫學,2015,30(08):1447-1451.
2.李宗浩.大師的人格與精神力量--緬懷海姆立克急救法創立者亨利·海姆立克教授[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7,12(01)3-5.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