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龐大的市場需求,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職業教育迎來了一眾玩家入局,同時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人工智能、大數據、實時互動等數字技術的突破也為職業教育市場帶來了更多新的增長點。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職教企業如何借助技術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的發展?又將如何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11月3日,由聲網和多鯨聯合舉辦的 RTE2022 實時互聯網大會教育論壇在線上舉辦。千鋒教育副總裁兼教研院執行院長陳川、伯索科技 CEO 陳志飛、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聲網職業教育負責人邰倫裕、獲得場景視頻運營副總裁鄭哲以及環球網校產研負責人趙國強共聚一堂,聚焦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效率提升、產教融合等方面,共話趨勢,共謀未來。
【資料圖】
中國職業教育的未來在于新職業教育賽道
從2019年教育政策發生變化以來,職業教育賽道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政府鼓勵、資本支持、充滿未來機會和發展機遇的主流教育賽道。一方面,我國今年新出生人口不到 1000 萬,已經進入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凸顯的時代,職業教育成為填補人才缺口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我國技能型人才不足,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數控、海洋、軌交、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電力、農機、新材料、醫療等領域人才缺口巨大。到 2035 年,包括中職、高職、職業性大學畢業生和在職人群在內的7億勞動就業中堅力量將面臨職業更新和轉型需求。
目前,我國有中專、高職、應用型本科和職業本科學校約1萬所,每年培訓人數僅能覆蓋 3000 萬人左右。教育部和工信部力推的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等十大重點領域面臨技術人才革新和職業教育新的創業、投資機會,新職業教育賽道的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新技能來自于產業,所以無論 C 端還是 B 端,新的職業教育機會在于產教融合。在產業互聯網大背景下,各行各業與科技結合進行升級,職業教育新品類不斷涌現,這些都離不開聲網這樣的企業提供底層實時互動能力。
葛文偉認為,產業融合、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和教育新基建能夠為更多有志于新職業教育的人士提供無限可能。未來,職業教育新機制將主要面向四個方向:一是引入數字化技術覆蓋7億人;二是構建包含產業端、培訓端、用人端、學生端的合作生態系統;三是優化職業教育路徑,讓20%的學生進入基礎研究領域、80%的學生優化到應用領域;四是加強全社會激勵,加大對職業再更新、職業再教育的資金投入。
線上直播互動成職教機構的核心破局點
職業教育是值得持續投入和發展的重要市場毋庸置疑。在經濟、政策及技術加持的三重核心因素促進下,預計 2022 年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以上,并以 10 %以上的增速逐年遞增。行業在穩步發展的同時,行業競爭也在逐步加劇,賽道選手該如何應對?聲網職業教育負責人邰倫裕指出,線上直播互動將成為職業教育機構進軍紅海的核心破局點。
首先,2016-2025 年在線職業教育增速超過 14%, 2020 年線上化服務模式占比達到 40% ,在規模和增速上的表現都優于整體職業教育。在聲網調研的前 200 家職教頭部機構中,90% 以上機構在原有呈現模式基礎上提出了 OMO 和線上化服務模式,職業教育線上化趨勢和方向已經成為行業的共同選擇。
其次,線上直播互動玩法能夠有效幫助職業教育機構提升運營效率。在供給側方面,引入線上運營和服務模式,可以在用戶層、系統層、底層數據、服務層各個層級實現線上和線下互相反哺,交付給客戶更好的服務,大幅度提升各類職教機構運營效率。在需求側方面,線上化方式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也大幅提升了學員學習效率和學習體驗。據反饋,聲網提供的解決方案幫客戶降低了 66.7% 以上卡頓率,提升了學員線上互動學習體驗和在線時長,進一步提升了 25% 以上的學員轉化。
然而,職教機構線上直播場景非常復雜,對于延遲等級、互動要求、方案成本等需要差異化解決方案。對于音視頻質量和體驗,職教用戶在三個維度上提出高要求:流暢度、高畫質、穩定性。同時,職教機構普遍還有內容版權保護解決方案的訴求,包括內容加密、防盜錄、進行多樣化鑒權等。這對從事 OMO 、線上化轉型的機構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而聲網提出的線上直播互動解決方案則針對職業教育行業典型痛點和核心情況進行了產品化升級,用一套SDK就能滿足不同職教場景不同延遲等級的音視頻服務,幫助機構提高線上化直播互動效率和體驗。
探尋技術驅動力,堅守在線教育初心
十幾年來,教育機構走過了一條“內容驅動—服務驅動—技術驅動”的發展路徑。今天,大數據題庫解決了助教跟學生溝通的時間成本問題,加上低延時互動,一對一、一對多提供定制化服務場景被徹底激活,甚至很多職業教育機構推出 24 小時智能答疑,軟硬件相結合的智慧課堂場景。教育的商業模式簡單,但生態商業路徑復雜。
獲得場景視頻運營副總裁鄭哲在現場演講中提出,職業教育從業者正在面臨一個多變的生態,尤其是來自線上教育場景的變化。場景的線上遷移已經是大勢所趨。未來 5—10 年, XR 和低延時 RTC 技術將廣泛應用于各大教學場景,沉浸式教學領域也將成為極具潛力的教育場景。
教育的本質在于整個時代價值追逐。第一個階段是國內大搞基建和生產的時代,大家更關注實體資產,藍翔、新華等一批職業教育機構跑在前列。第二個階段大家更關注無形資產和虛擬服務,配合網絡時代的爆發,新東方、知乎等品牌在教育行業中走得很遠。第三個階段將是更關注服務資產和服務時代,追求“所需即所用”、“每個人都有顧問”。鄭哲認為,會有一批新的職業教育機構趕上這波技術浪潮,走在時代的前沿。
行業轉型下,職業教育的終局在哪?
圓桌論上,多位嘉賓圍繞“在行業轉型升級之下,職業教育的終局在哪?”進行了熱烈討論。
趙國強認為,K12的生產邏輯很難跑通職業教育,實際發展不如預期。所以,職教機構的挑戰可能更多的源于原有獲客渠道、經營方式、產品形態上的競爭,以及非泛教育類機構帶來的全新模式。相較于考證或者其他 K12 考試只有培訓機構和用戶兩個角色,職業教育還有用人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新角色,需要為企業解決招聘問題。未來,職業技能將陪伴用戶的全職業生命周期,職業教育的終局是綜合人力資源解決方案。
陳川表示,從業者不要過于擔心競爭而盲目跟風市場上的不理智行為,現階段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教育行業的規律,教好每一名學生,服務好每一個企業和高校。職業教育的核心邏輯是人力資本增值,這也是社會財富能力增值最底層的因素。當前辦職業教育比較成功的是德國雙元制模式,真正動員了企業、高校、國家以及參訓人員幾方面力量,而我國的對人才需求最緊迫的企業并沒有參與職業教育,導致職業教育力量相對薄弱。
伯索科技CEO陳志飛則認為,教育是一個需要多年積累和沉淀的賽道,職教機構要聚焦內容研發和課程服務交付,堅持正確經營理念,用匠心打磨產品、做好服務,才能最終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對于職教機構要不要做線上化和直播互動升級,他認為,名師課程有市場號召力,適合采取錄播課,但教學本身是服務性行業,更多老師還要回歸互動式教學,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本次論壇中,六位行業專家分享了對于職業教育教學教研、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共同探討行業轉型升級時職業教育終局在哪里,并時刻站在職業教育用戶的個人終身學習和資產增值立場上,承擔起自己作為企業方的產業責任和社會責任。(柯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