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態勢初步顯現2天天微頭條

        央廣網 2022-11-09 20:28:59


        (資料圖片)

        央廣網武漢11月9日消息(記者朱娜 通訊員趙銀斐 史鳳玲)11月8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舉辦長江大保護論壇。來自國內眾多管理機構、科研院所、非政府組織的負責人、專家、學者們,齊聚“國際濕地城市”武漢,圍繞“共建生命長江、傳承大河文明”主題,一同為“共抓大保護”發聲。

        “共建生命長江、傳承大河文明”長江大保護論壇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娜 攝)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執委辦主任孟憲林介紹,長江經濟帶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物種資源豐富,是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

        “中國漁業的‘藍色轉型’,使養殖漁業產量已遠遠超過了捕撈漁業產量。”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表示,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讓捕撈漁業退出長江及通江大型湖泊,不僅不會影響我國漁業的發展及百姓生活對水產品的需求,還能讓長江休養生息,讓魚類種質資源得以恢復,這是保護漁業和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

        據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介紹,隨著長江“十年禁漁”等各項措施的有力落實,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態勢初步顯現。據調查監測,“四大家魚”卵苗發生量從最低不足1億尾提升到年均超過20億尾。長江刀鱭時隔30年再次溯河洄游到達歷史分布上限洞庭湖,長江江豚群體在鄱陽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長江中下游江段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

        馬毅介紹,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持續推進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全面加強禁漁執法監管,確保長江“十年禁漁”行穩致遠。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加快實施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重點保護物種拯救行動計劃,協同推進重要棲息地保護修復,努力推動生物多樣性系統修復取得扎實成效。

        關鍵詞: 水生生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