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記者日前從云南大學了解到,云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利用多年生野生種和一年生栽培種雜交,把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無性繁殖特性轉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種并進行商業化生產。
專家認為,該研究是我國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之一,為利用野生種質資源提供借鑒,也為糧食生產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胡鳳益團隊近日聯合國內外相關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在線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的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的研究論文,并同步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變革促進可持續農業”研究簡報,詳細介紹了團隊20年來通過種間遠緣雜交創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
胡鳳益說,一年生糧食作物對人類貢獻極大,但其生產方式帶來了種子投入量大、勞動力投入多、農機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等問題。
“把一年生的糧食作物培育成多年生糧食作物,實現栽培品種的多年生化是保障糧食安全和應對環境挑戰的一個重要途徑。”胡鳳益說,創制多年生稻,培育多年生稻品系,在南北緯40度之間的部分無霜稻區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據介紹,多年生稻連續種植4年,每年收獲2季,平均每季產量與一年生稻產量基本相當。“多年生稻播種一次持續收獲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層的土壤結構,其土壤有機質和全氮每年都會有所增加。”胡鳳益說,與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復買種、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產環節,有助于節約勞動力和生產投入。
(記者王長山、楊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