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風光能生物能 清潔供暖供熱打好“藍天保衛戰”1環球熱點

        科技日報 2022-11-11 09:28:06

        核能、風光能、地熱、生物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潔供暖供熱打好“藍天保衛戰”

        ◎記者 張蓋倫

        近日,地處遼寧南部的紅沿河鎮迎來又一個供暖季。和以前不同的是,這份暖意來自11月1日正式投運供熱的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范項目。該項目利用紅沿河核電站汽輪機抽汽作為熱源,規劃供熱面積24.24萬平方米,替代紅沿河鎮原有的12個燃煤鍋爐房,惠及當地近兩萬居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核能、風光能、地熱、生物能……清潔能源加入供暖能源大軍,為打響藍天保衛戰注入創新能量。

        核能供暖 安全打造“零碳”城市

        2018年,核電跨界之筆落在了山東海陽。

        一期園區級供暖,二期縣域級供暖,三期區域級供暖。“暖核一號”沿著“三步走”戰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2021年11月9日,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二期202.5兆瓦項目提前6天投運,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核能供暖的故事如今在紅沿河核能供暖項目續寫。作為東北地區首座核電站和東北最大電力能源投資項目,遼寧紅沿河核能供暖項目投產后每年將減少標煤消耗5726噸,減排二氧化碳1.41萬噸。照此估算,國家電投兩大核能供暖項目在這個供暖季結束后,預計節約原煤約20.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4萬噸,有效改善區域供暖季大氣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

        2021年12月3日,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范項目——中核集團秦山核電核能供暖示范工程正式投運。至2022年4月,該示范項目完成首個供暖季任務,持續安全穩定為近4000戶居民供熱100天,供熱價格較過去降低了約1/3。據測算,到“十四五”末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后,能夠滿足海鹽約400萬平方米供暖需求;相對于南方地區的電取暖方式,每年可節約電能消耗約1.96億度。

        在2022年12月迎來的供暖季中,浙江海鹽的老年公寓以及工業用戶、公建用戶等也會陸續接入核能供熱主管網。

        “核能供熱是將核電廠產生的部分熱量傳遞給熱力公司,再經過供熱管網送至終端用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熱量交換,沒有介質交換。”中核集團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說,用戶接觸到的是層層隔離過的充分安全的水,并通過三回路與二回路的壓差設計、增加輻射監測裝置等措施,實現多重屏障防御。

        挖掘風電、地熱的更多潛力

        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可謂“風光無限”。截至2022年8月底,國家電投總裝機規模突破2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突破1.26億千瓦,占比62.5%,光伏裝機、新能源裝機、可再生能源裝機、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均居全球第一。

        太陽能、風力資源豐富的三北地區,有著發展“分布式能源+電取暖”的天然優勢。在山西靈丘,國家電投河北公司打造全國最大、山西首個風電清潔供暖示范項目,2022年供暖季計劃供熱8.9萬吉焦,為2250戶居民和220個商業用戶送去溫暖。

        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為城市公建、建筑群、各類園區清潔供暖提供有益支撐。國家電投安徽分公司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建設地源熱泵。在綠色低碳環保的同時,其制冷制熱效率比傳統空氣源熱泵高出40%左右,運行費用僅為普通中央空調的30-50%,一年可節省電費10萬元。

        為充分利用可再生地熱資源,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還創新開發了復合式冷熱源系統。該系統包括“地源熱泵+電鍋爐+蓄能水罐+冷水機組”。地源熱泵提供基礎負荷,夏季采用冷卻塔調峰供冷,冬季采用“電鍋爐+蓄能水罐”調峰供暖。該技術將應用于中央研究院源網荷儲一體化光伏發電項目二期工程。

        生物用能成產業新引擎

        9月1日,“秸能一號”于黑龍江佳木斯實現連續生產出料,標志著生物質綠能顆粒技術實現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今年供暖季,國家電投將在佳木斯“一區三縣”開展散煤替代供暖,預計2024年實現年產綠能顆粒30萬噸,推動約1000萬平方米的清潔取暖散煤替代。

        “秸能一號”是國內首創的生物質綠能顆粒技術、移動式綠能顆粒生產裝置,由國家電投上海成套院自主研發。“它以農業秸稈、林下剩余物和農副加工廢棄物為原料,就地實現類煤燃料轉化,突破了生物質能源化利用運儲不便的瓶頸。”上海成套院副總經理馬明俊表示。

        在黑龍江密山,吉電股份著眼當地玉米秸稈豐富的生態優勢,打通了一條“原材料收儲—燃料加工—能源供應—有機肥銷售”的秸稈再利用、再循環產業鏈。

        在產業鏈上游,6萬噸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基地已完成試運行,實現燃煤替代近3萬噸;在產業鏈中游,目前覆蓋密山市16個鄉鎮和一個社區的43臺常壓生物質供熱鍋爐已建成投運,供熱面積共計26.1萬平方米;在產業鏈下游,多方聯合將秸稈燃燒后的灰渣制成有機肥料,真正實現“取之于田,用之于田”。

        清潔供暖的“密山模式”,讓家里暖起來,也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