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訊息!智慧城市建設 讓城市治理變“智”理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12-06 09:41:08

        位于海南省澄邁縣的中海石油碼頭有限公司智能化倉庫。新華社記者 郭 程攝

        紅綠燈實時感知車流量、自動優化配時,提高車輛通行效率;門禁系統自動識別身份,供水系統實時監測水質,提升社區居住品質;政務服務平臺集合預約掛號、公司注冊等功能,“數據跑”替代“群眾跑”……從貫穿“數字河流”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到“一城一策”助力城市產業智能化,再到激發“乘數效應”服務百姓數字生活,借助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推進的智慧城市建設正不斷為城市治理賦能,讓城市治理變“智”理。


        (資料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是群眾對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追求。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一些正在建設中的智慧城市,記錄新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智慧“曉屋”:

        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

        坐落于珠江入海口的番禺區,地處廣東省廣州市中南部,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位置。漫步在番禺區的街道,隨處可見5G基站、智慧燈桿等高科技設施。數字化正與這座城市深度融合。其中,一座座政務“曉屋”,成為番禺獨特的政務名片,真正做到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

        “您好,歡迎使用‘曉屋’,我是‘云坐席’,請問您要辦理什么業務?”戴女士是番禺區某獨資企業辦稅員,不久前,她來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企業注銷業務。來之前,戴女士提前做好了預約,手機掃描便打開了政務“曉屋”的玻璃門,眼前的大屏幕上,工作人員面帶微笑地詢問起來。

        政務“曉屋”是一座類似于電話亭的玻璃房,通過屋內的“云坐席”,使用者可以辦理咨詢、輔導等以前在大廳才能辦理的業務。此外,政務“曉屋”還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遠程“面對面”政務服務以及“手把手”全程指導。

        在了解戴女士需要進行企業注銷,但還未辦理稅務注銷時,“云坐席”首先為她邀請了稅務部門“云坐席”。

        之后,在辦理清稅過程中,戴女士將申請材料通過高拍儀展示完成初步審閱,并根據指引,登錄“粵稅通”小程序進行信息填寫與材料上傳。幾分鐘內,她就完成了全部申請流程。清稅申請提交后,因外地戶籍想要咨詢注銷后社保待遇領取的問題,稅務“云坐席”又為她邀請了社保部門的“云坐席”進行多方實時溝通,答疑解惑。

        很快,當戴女士還在咨詢社保問題時,她就在手機上收到了清稅證明。辦事、咨詢同步進行,稅務、社保多方互動,政務服務智能化刷新了辦事體驗。稅務注銷業務完成后,稅務“云坐席”又為她邀請了市場監管局“云坐席”,進行營業執照注銷業務的辦理。

        最后,在“云坐席”的指引下,戴女士打開桌子下方快遞柜,將申請表、營業執照原件等資料放入郵政信封中,填好郵寄信息。不一會兒,手機上就收到了營業執照注銷證明。

        戴女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以往,辦理企業注銷需要來回跑稅務、市場監管等服務窗口,折騰一兩天都是很常見的,沒想到通過政務“曉屋”竟然可以一次辦成,稱得上是“進屋辦事,少交快辦,辦事不用跑”,為民眾帶來的便利是實實在在的。

        對這種便民服務深有感觸的還有家住市橋街的黃先生,今年準備結婚的他剛購買了一套婚房,需要辦理公積金提取,從住所到區政務服務中心,坐公交往返需要2小時,此外,還要算上等待、辦理的時間,費時費力。

        因此,黃先生決定試試附近新設的政務“曉屋”。

        利用午休時間,黃先生走進街道內安放的政務“曉屋”,接待黃先生的是一位“數字業務員”。當他咨詢如何辦理公積金時,“數字業務員”馬上詢問他的具體需求,如想要辦理哪類公積金,是租房使用還是購房等。之后,黃先生又說了自己想要提取的金額,并詢問了所需材料細節,“數字業務員”都一一作答。材料準備好后,黃先生在政務“曉屋”上傳資料,完成了公積金的提取,整個過程用了不到半個小時。

        黃先生對本報記者表示,政務“曉屋”服務幫他節省了不少時間:“‘數字業務員’的問答交流與真人很像,就像有一個24小時待命的辦事員一樣,非常方便。”

        讓戴女士和黃先生感到方便的服務背后,是番禺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與百度智能云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做出的努力。小小的政務“曉屋”玻璃房內有“大乾坤”,在不到2.5平方米的政務“曉屋”內,應用了百度OCR(文字識別)技術、智能語音技術以及數字人技術。

        目前,番禺區已在全區布設80臺政務“曉屋”,可辦業務數量2305項,業務涵蓋32個部門和鎮街,“云坐席”賬號增加至179個。以政務“曉屋”為跨域通辦載體,實現北京、浙江等9省市20個地區互聯互通。番禺區政務數據管理局也憑此榮獲“2021年度政務服務與優化營商環境示范單位”。正如番禺區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所說,政務“曉屋”在“政務下沉”的同時實現了“數據上云”,做到“一屋通曉、一屋通辦”。

        “一網統管”:

        落實“人靠譜,事辦妥”

        今年,在關于智慧城市建設的話題中,“一網統管”備受關注。

        “一網統管”是指在開展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和聯網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加快建設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

        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體現和運行效率的保障。京東云依托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輸出數智供應鏈能力,打造城市運行支撐平臺和城市運行能力中心的“雙中臺”體系,服務上海市普陀區推進“一網統管”實踐創新,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域”,深化場景建設和基層治理。

        近日,在普陀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指揮大廳里,“數智普陀·蘇河秀帶數字治理”的大屏上出現了“違規停放非機動車”的警示信息。信息顯示,一位行人將非機動車隨意停放在蘇河沿岸。這一幕第一時間被“蘇河之眼”捕捉,根據內置的模型算法進行提示,并將預警事件推送到普陀區城市中心綜合受理派單管理系統。根據前期設定的處置流程,系統自動派單到相關工作人員的手機端,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核查和處置。同時系統也將預警實時上傳到“數智普陀·蘇河秀帶數字治理”的大屏上。

        “之前發現違規停車問題主要靠人工巡查和現場勸阻,治理成效很低。現在有了大數據治理手段,進行事件的智能發現和自動派單,我們開展工作有的放矢,不僅減少了人員投入,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談到如今的工作,城運中心的一線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

        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和AI(人工智能)算法,識別沿岸亂扔垃圾、違規停車等行為,同時智能監控水質環境和水位變化,對事件進行“一口派單”,精準推送到各級處置人員終端……蘇河治理的數字化轉變,是京東云助力普陀區政府打造“數智普陀”的一個縮影。京東云以數智技術助推普陀區治理數字化轉型、“一網統管”建設,目標是建設“數字孿生無處不在、生命體征無所不知、精準服務無處不享”的城市運管服平臺。

        2021年,《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將蘇州河沿岸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現代生活示范水岸,實現從“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發展繡帶”的轉變。京東云助力普陀區打造“普陀區蘇河秀帶數字治理”應用場景,通過蘇河狀態一網感知、蘇河運行一網治理、數字孿生三屏聯動的信息化手段,按下了“半馬(半程馬拉松)蘇河”數字化轉型的“加速鍵”。

        科學治理,數據先行。有別于“人工巡查”的被動處置模式,京東云以物聯、數聯、智聯為基礎,利用AI算法實現了“智能巡查”的主動發現,可以“一屏識別”亂扔垃圾、沿岸垂釣、占道經營等情況,利用視頻數據和傳感器數據,快速預判,并將相應事件匯總到普陀區城市中心綜合受理派單管理系統“一口派單”,精準對接到區—街鎮—片區進行三級處置,并對處置效果進行考核問效,形成事件智能發現—預警—派單—治理—問效的全流程閉環,實現蘇河兩岸的高效治理和集約化服務。

        海量的數據匯聚,不僅在信息維度上,將“物理河流”映射為“數字河流”,還豐富了分析研判模型,增強了風險預警能力和管理處置水平,為管理者“靶向施策”提供依據,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預警能力。

        近年來,“一網統管”已經成為國家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

        普陀區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普陀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張軍表示,目前,普陀區正在落實“人靠譜(普)、事辦妥(陀)”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在京東云的技術輸出和集成能力的協助下,普陀區城運中心重構管理流程,打造一屏發現、“一口派單”、一站處置、一網評效、一鍵搜索的“一網統管”全流程閉環工作體系。高效處置每件事,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研判和早處置,實現城市治理由被動處置向主動發現轉變,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

        “城市大腦”:

        讓城市治理更高效

        如何更好推動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城市大腦”技術為回答好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城市大腦”是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個數字化界面。市民憑借它觸摸城市脈搏、感受城市溫度、享受城市服務,城市管理者通過它配置公共資源、作出科學決策、提高治理效能。

        北京市海淀區就是“城市大腦”技術的受益者。

        近年來,海淀區發展迅速、人口密度大。傳統以人工為主的城市管理方式難以滿足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的新要求。加之,海淀區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對科技賦能城市精細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需求。

        基于海淀區“城市智慧大腦”的建設需求,2018年,海淀區政府與百度簽署《建設海淀區“城市大腦”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領域率先應用“城市大腦”,加快解決城市運行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在科技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在海淀“城市大腦”的建設過程中,對渣土車的治理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治理需求。海淀區是一個建設大區,高峰時期約有300個工地在施工,渣土車運輸帶來了許多難題。渣土運輸方多點分散,違法成本低,經常出現亂傾倒、闖紅燈、未苫蓋等現象;同時渣土車治理涉及的管理部門多,數據沒有共享,難以形成治理合力,傳統治理手段成效不明顯。

        通過與海淀區的合作,百度將自己的技術能力充分與實際場景結合,提升技術實用性的同時,為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了“樣板間”。

        “百度AI算法在渣土車車型的識別模型建設方面表現最為突出,渣土車捕獲率在各家算法中最高。”海淀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鞏振文說。數據顯示,“智慧大腦”支持下的渣土車治理,可以實現渣土車抓拍數量提升近30%,系統對渣土車號牌遮擋等違法特征識別的準確率達到95%以上,渣土車行駛軌跡預測分析準確率超過60%。在“城市大腦”的幫助下,渣土車違規率從26%下降到了4%。通過數字技術手段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

        百度智慧城市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張英博說道,“智慧城市的未來發展,一定是圍繞城市治理需求,真正實現智能化升級。”在張英博看來,這需要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具有強大的“技術+實戰”能力。

        “城市治理當中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與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技術的發展又為各類城市低門檻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行性。”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對本報記者說,“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經形成了70余個城市智慧化場景應用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智能化能力。面向未來,云計算必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百度智能云將把算力應用到城市服務管理環節的關鍵場景當中,解決城市治理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緊抓自研技術,牢牢掌握智能化發展的主動權。”楊俊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