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于文靜)解析桃風味品質形成的分子基礎,研發旱作區蘋果高品質栽培技術……在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近日召開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經濟作物重點專項總結會上,科研人員介紹了近年來攻關最新成果。
這是記者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與產業提質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線上總結會了解到的消息。
據介紹,經作專項以“優質豐產、提質增效”為總體目標,自2018年啟動實施以來,著力提高經濟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效益,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研究創新了一批可復制、可應用的科技成果。
基礎研究方面,篩選出了月季、蘭花、牡丹、蔬菜、天然橡膠、花椒等作物商品性狀與品質性狀關鍵基因,探明了柑橘、香蕉、蘋果、茶樹、蔬菜等作物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和調控機制。
共性關鍵技術方面,選育了葡萄、柑橘、油橄欖、高粱、蔬菜等新品種并配套栽培技術,研發了果樹機械修剪、果樹水肥一體化適時精準施用等共性關鍵技術。
技術應用方面,集成示范了油菜密植、大豆免耕、蔬菜宜機化栽培等技術,研發了雜糧機械化生產關鍵機械、葡萄埋藤出土智能裝備等,研制了沙棘籽油、茶籽油等高附加值新型產品。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結合創新點和應用前景,經作專項梳理凝練了10項典型成果,包括設施蔬菜連作障礙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等。截至目前,共計培育新品種568個,示范推廣面積763萬畝;研發栽培技術及規程906項,示范面積218.6萬畝;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8.7萬人次,170項科技成果實現轉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