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負責任,也需要大家來“找茬”

        光明網 2022-12-13 15:29:47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黃榮麗

        近段時間,關于科普內容是否靠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前有二年級學生指出“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內一個有關長征五號的演示視頻存在科普知識錯誤,氣到暴走。后有部分軍事、財經類科普博主普及“搬來的”醫學知識。這些事件引發出兩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一是如何生產出更靠譜的科普內容;二是面對目前的科普亂象有什么處理辦法。

        從第一個問題來說,雖然近年來對于科普內容的評價會涉及到文學性、藝術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傳播量等諸多要素。例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的評選要求作品有較高的思想性、科學性,有很強的通俗性、創新性、時代性、藝術性和實用性,達到國家規定的合格品標準,同時作品受眾面廣,產生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技部開展的2022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薦工作提出推薦的科普作品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通俗性、趣味性。各商業化的短視頻平臺將播放量、點贊量等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但可以非常肯定的是科普首先是“科”,其次才是“普”,“科學性是科學普及的靈魂”,沒有科學性卻打著“科普”牌子的內容更多的是別有用心,尤其是對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還沒有形成完整正確的三觀的青少年而言,容易因為首次接觸形成刻板印象,繼而形成偏見,難以糾正,正如列寧在給《萊比錫人民報》編輯部的公開信中曾說:“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這就要求無論是科普內容的生產者還是各科普作品的發布平臺都要對自己的內容負責,牢固樹立科學性第一位的意識,不能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注意力資源,套用最新奇的形式手段,而造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象。

        關于第二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理解。科普亂象有故意為之,也有無心之失。以科普之名,行賣貨之實的高談闊論偽神醫,和披著科學外衣,惡意引導輿論,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假專家,以及故意以傳播謠言和偽科學來吸引流量的網絡博主都是科普亂象的故意為之者。這些“科普”是典型的不負責任的科普,違背了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面對故意為之的亂象,需要加強審核和監管,提高重點領域的科普準入門檻,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并在傳播過程中通過提示語等方式,告知用戶謹慎對待涉及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的科普內容。如醫學科普涉及人民生命健康,隨著國家衛健委《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便對披上白大褂就是醫生的假專家現象進行了治理。

        除了故意為之的劣質內容之外,還有些科普的內容錯誤可能只是無心之失或者說不夠嚴謹而導致。正如出版界所說的“無錯不成報,無錯不成書”的現象,就算經歷過三審三校也會難免會存在掛萬漏一的情況。這一方面要求牽引更多專業人士成為各領域科普的“主力軍”,并且科普內容的生產者守好邊界,不要越界去科普自己不熟悉的專業領域。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家共同參與,一起來“找茬”。尤其是科研人員對自身研究領域內容的“找茬”,能夠幫助科普內容往更高質量發展。一起來“找茬”也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養成社會整體對待科學內容嚴謹和認真的態度,幫助大眾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養成科學思辨能力。在面對一些爭議性科學話題的時候,一起來“找茬”還可以讓科普受眾了解到不同的科技觀點,理性客觀看待爭議性問題。正如《科普倫理倡議書》中提到的“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沖突”。

        負責任的科普創作,負責任的科學傳播,負責任的科普內容“找茬”,自然也就能夠誕生高質量的科普作品,讓公眾能夠品嘗到放心、安全、美味的科普大餐。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