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小鳥,它自帶“飯勺”,覓食的時候認真可愛,被國內觀鳥人親切地稱為“小勺子”。但又因是極危物種,全球僅存600多只,非常珍貴,又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能猜到這是什么鳥嗎?
是的!就是它,勺嘴鷸 (yù )!自帶“飯勺”的小萌物!
李東明攝于鹽城黃海灘涂 圖源: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
自帶“飯勺”,憨態可掬
勾嘴鷸是鷸科勺嘴鷸屬的小型涉禽,體長只有14~16厘米,大概只有人的拳頭大。它的嘴巴是黑色的,嘴巴末端呈鏟形,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袖珍的小勺子。覓食時特別認真,被廣大愛鳥人士稱為“自帶飯勺”的鳥兒。
勺嘴鷸的羽毛顏色很特別,會隨季節而變化。夏季,它的上體是黑色,背部棕紅色羽緣;冬季,羽背面是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紋。
勺嘴鷸的覓食與鴨子更為相似,也是以濾食為主,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勺嘴鷸在爛泥中捕食主要靠“小勺子”,它的喙可以幫助它在泥土中更好地感知獵物。
勺嘴鷸常單獨活動于水邊淺水處和松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著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
正在捕食的勺嘴鷸
極危物種,鳥中“大熊貓”
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它不僅因其外貌引人注意,更重要的是其目前的種群數量。
由于環境破壞和棲息地萎縮,全球僅剩600多只,數量遠少于大熊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度瀕危物種,在2021年2月正式“升級”成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據估算,勺嘴鷸的成熟個體數約有240-456只,大致相當于360-684只個體,而且這一數字可能還在不斷減少。
因為人類活動、環境污染等導致的棲息地退化及喪失,以及受非法捕獵等因素的影響,勺嘴鷸的生存環境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勺嘴鷸的種群數量還在以每年8%的速度減少。
勺嘴鷸對繁殖地選擇非常苛刻。據近些年研究,勺嘴鷸只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其中最重要的繁殖地是歐亞大陸的最東北端的楚科奇半島。每年6-7月,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勺嘴鷸開始求偶、筑巢,準備繁殖。它們在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營巢,尤其喜歡淡水塘邊的苔蘚草地。
由于洪水泛濫、各種天敵動物的捕食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勺嘴鷸的繁殖成功率并不高,每窩產卵3至4枚,僅20%~30%的卵能夠孵化成功并最終成活下來。苛刻的繁殖地選擇,狹窄的繁殖區域及較低的繁殖成功率是勺嘴鷸自然種群較低的重要原因。
飛越八千里,跨時區的超級旅行家
勺嘴鷸的故鄉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楚科奇半島。它是一種長距離遷徙的候鳥,每年都會從俄羅斯飛往泰國、印度、中南半島、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等東南亞地區越冬。
圖源:海南日報客戶端
勺嘴鷸僅在極少數的凍土層地帶上繁殖,在東南亞的濕地過冬。每年8-9月份,完成繁殖任務后,很快開始長途遷徙。沿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路,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前往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過冬,全程約8千公里。
由于航線過長,經常會在我國江蘇鹽城等地經停中轉,在這里停歇休憩、補充能量。像我們人類的旅行一樣,“小勺子”的北遷也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圖片
李東明攝于鹽城黃海灘涂 圖源: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
秋天的鹽城黃海濕地仿佛成為了一張大餐桌,此時是觀測勺嘴鷸和其他鸻鷸類候鳥的最佳時機。在9月和10月,不同批次的勺嘴鷸都相繼抵達,數量可以過百。與此同時,灘涂濕地上的其他各種鸻鷸也是紛繁復雜。勺嘴鷸這小小的身影,往往會淹沒在2萬、5萬,甚至是更多的小型鸻鷸里。
在南遷途中,勺嘴鷸會在鹽城黃海濕地等地停歇、換羽,之后飛往中國南方及東南亞等地過冬。預計天再冷些,這些小家伙便不能再“賴”在黃海濕地了,只能追尋前輩的步伐,飛往溫暖的越冬地。
別看它身體小小的,但能量卻是巨大的呀,是個超級厲害的跨時區旅行家。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勺嘴鷸對棲息環境要求比較高,在鹽城、陽西、湛江、錦州等地能發現勺嘴鷸,表明當地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希望以后可以見到更多可愛的“小勺子”!
來源:海南日報、復旦大學祖嘉生物博物館、湛江日報、中國國家地理探索、愛鳥國際、大眾科普、鹽城發布、CEAAF
參考文獻:
孫仁杰.“極危萌物”勺嘴鷸[J].廣西林業,2017(04):25-26.
鶴博,蔡志揚,章麟,干曉靜,劉文亮,李靜,蔣忠祐,王松林,馬志軍. 勺嘴鷸在中國的分布狀況和面臨的主要威脅[J]. 動物學雜志,2017,52(01):158-166.
整理:劉雪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