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十二月初八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
臘八節后年味兒漸濃
【資料圖】
在我國北方
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童謠
過臘八就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臘八節的由來
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
——《禮記 ? 月令》
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
——《說文》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放介紹,臘八節的前身是古代的臘日,臘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終祭祀日。
在我國古代,“臘”最初是一種祭禮。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舉行“冬祭”的這一天便稱為“臘日”。
臘日起初并沒有固定時期,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固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自此,這一日便被人們稱作“臘八”。
臘八節吃什么
喝臘八粥。在臘八節這一天,很多地方有喝臘八粥的傳統。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由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蕓豆等)等食材熬制而成。
據說,我國喝臘八粥的習俗,已經流傳有一千多年。
據記載,臘八粥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臘八”這一天,皇家食用并施散臘八粥,大街小巷人涌如潮,即便是數九寒冬日,也是熱鬧非凡。
如今,每到臘八節,常有寺院施粥,如杭州靈隱寺每年都給養老院饋送臘八粥,讓傳統節日充滿了愛的溫情。
泡臘八蒜。臘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顏色翠綠,口味偏酸、微辣。因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進行腌制,故稱“臘八蒜”。
在我國北方,泡臘八蒜也是“臘八節”的習俗之一。去除老皮后,將紫皮蒜浸入米醋,封嚴壇口到除夕再啟封,蒜就會變得如同翡翠碧玉般通透。湛清翠綠、蒜辣醋香的臘八蒜,可以做涼菜可以配餃子,北方人的春節少不了它。
圖源:攝圖網
吃臘八豆腐。在臘八前后,安徽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豆腐抹上鹽水后在中間挖一小洞,在太陽下曬干,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古時的徽商外出一走一年,這豆腐就是游子與家鄉的信物。
圖源:人民日報
臘八時節,注意防寒保暖
由于臘八一般正值“三九天”,所以民間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形容這個時間天氣極冷,所以外出需注意適當添加衣物,防寒保暖。
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體內陽氣很容易從頭部散失。所以,天氣嚴寒之時,要注意頭部保暖,以免引發感冒、頭痛等疾病。
俗語說,“寒從腳下起”,冬季要注意保持鞋襪溫暖干燥,并經常洗曬。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并按摩腳底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還要盡可能減少皮膚暴露,手、耳朵等容易生凍瘡的部位,要注意經常按摩,出門戴上手套等。
熬制養生臘八粥“指南”
清代食療名著《隨息居飲食譜》曾將粥譽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傳統臘八粥延續至今,不但契合中醫食療中的“五色入五臟”的養生說法,還符合現代營養學中食物多樣化標準。
熬好一鍋滋補養人的臘八粥,營養專家提出了4點建議。
雜糧和白米比例1:3。這樣能夠保持較為平穩的餐后血糖,且豆類和部分全谷物沒有黏性,合理搭配口感更好。
加水量是糧食的6倍以上。用電壓力鍋做粥,糧食與水的比例大概是1:10~1:6。用普通湯鍋做粥,則需要添加更多水。
先泡后煮,防止變糊。雜豆種類的不同,浸泡所需時長也不同。一般來講,豆子浸泡8~12小時,多數全谷物2~4小時為宜。認真清洗過的雜糧,浸泡的水最好不要丟掉,否則損失了不少維生素和鉀等營養成分。
別煮得太黏稠。臘八粥中的糯米和大黃米之所以能產生黏稠的口感,是因為其中一種不容易消化的淀粉比例較高。脾胃虛弱的老人、孩子,或是胃動力不足的年輕人,喝臘八粥不宜太黏稠。
綜合整理自:科普中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人民日報、生命時報
整理:劉雪潔 蔡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