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翔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現階段,主產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中的根基性地位愈加凸顯,但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困境。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對于夯實我國糧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對主產區依存度顯著升高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糧食產銷區域格局發生了重大歷史性變化,主要特征是:主銷區糧食自給水平顯著降低,產銷平衡區糧食產需缺口持續加大,主產區成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主體支撐。以當年全國人均糧食產量為自給標準計算,1978-2021年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由93.57%降至19.91%,糧食產需缺口由297萬噸增至11800萬噸;產銷平衡區糧食自給率由87.29%降至78.40%,糧食產需缺口由851萬噸增至3200萬噸;主產區糧食自給率由106.65%升至139.33%,商品糧調出數量由1280萬噸增至15000萬噸。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巨大的糧食產需缺口均高度依賴于主產區的生產供給。
主產區經濟社會及糧食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多年來,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對主產區發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糧食生產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低,主產區大多數省份仍處于“糧食大省、經濟窮省”的窘況之中。較為突出的表現在:一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1980-2020年,主產區GDP增長204.14倍,成就顯著,但明顯低于主銷區286.66倍和產銷平衡區234.96倍的GDP增幅。二是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偏慢。自1994年稅收制度改革至2020年,主產區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8.64倍,明顯低于主銷區48.49倍和產銷平衡區42.20倍的地方財政收入增幅。三是地方財政支出能力偏弱。1994-2020年,主產區人均財政支出能力與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差距均顯著擴大。1994年主產區財政人均支出水平為269.3元,比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分別低337.0元和32.6元;2020年主產區人均財政支出增長至13477.8元,但與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差距分別擴大到4022.0元和2686.8元。四是糧食生產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功能弱化。改革開放后,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糧食生產發展在農民收入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2010年,主產區13個省份中有6個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后,受國內外糧價倒掛沖擊,糧食生產的增收作用減弱。2020年,主產區中僅有山東、遼寧、江蘇三個省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產糧大省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轉變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五是人口吸引力偏弱。1980-2020年,主產區人口增長了29.01%,明顯低于主銷區103.20%和產銷平衡區43.64%的人口增幅。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主產區人口的大量流出,勞動能力較強的中青年人口和男性人口占比下降,勞動力較弱的老齡人口和婦女留守人口占比增加。上述方面問題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主產區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根基的穩固,亟須通過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以解決。
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思路
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應加強頂層設計,明晰政策目標,堅持貢獻與補償相匹配,加大補償力度,完善補償保障機制。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涉及中央和地方、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生產和消費、市場與政府等方方面面,需堅持一體設計、統籌協調、綜合推進,確保政令一致,防止顧此失彼或政策內耗。
明晰政策目標。從國家糧食安全利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利益和區域生態利益等多維度綜合評估主產區糧食生產的貢獻價值,堅持貢獻與補償相匹配、補償與糧食根基鞏固相適應的原則,確立明晰的政策目標和時限,力戒將“合理補償”“盡快實現”類政策原則虛化為政策目標。
健全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機制。現階段,僅靠中央財政難以實現讓主產區種糧不吃虧、得實惠的目標,必須建立由中央和受益地區共同負責的補償機制。在補償總體目標確定下,明晰劃分中央財政和受益地區各方應承擔的補償責任。對于中央財政所承擔部分,由國家通過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確保補償資金足額到位。同時,對存在糧食產需缺口的地區,由國家按受益規模確定補償標準和統一歸集補償資金,按貢獻度對主產區進行補償。
健全主產區經濟發展助推機制。主產區糧食生產根基的鞏固,以及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狀況的改變,既要靠利益補償機制“輸血”,也要靠其經濟提速增效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國家應在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同時,加大力度健全主產區經濟發展助推機制。一是支持主產區率先建成農業強省。鼓勵主產區加強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夯實糧食生產根基,并利用糧食等農產品生產優勢,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建設農業強國中走在前列。二是支持主產區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鼓勵主產區“彎道超車”,搶占新技術應用制高點,大力發展節地節水高效集約的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形成后發優勢。三是支持主產區提升現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大對主產區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區域發展吸引力和競爭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