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我在海拔4630米給青藏鐵路“量體溫”

        央廣網 2023-01-19 16:47:24

        央廣網西寧1月19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通訊員桂連鑫 李來強)高原的冬天,冷風簌簌,清水河的天剛蒙蒙亮,寒風夾雜著雪花,吹到臉上,瞬間眉毛就結上了冰霜。白耀元和工友們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24歲的白耀元于2022年底和其他6名見習期滿的新工一道,被分配到海拔4630m的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工務段清水河橋隧車間。

        “作為青藏鐵路高海拔地區的橋隧檢養修人員,不僅要有敢于挑戰的吃苦精神,更要有迎難而上的創新精神。”車間副主任李來強囑咐著。


        (資料圖)

        打洞“量體溫”(央廣網發 青藏集團公司供圖)

        在曲吾站區間,白耀元遠遠看到有一群人圍在高路基旁,忙碌地安裝著什么,他走近好奇地詢問,一名施工負責人告訴他:“我們正在給這高海拔路基量體溫!”“量體溫?路基也要量體溫?難道路基旁埋設的這個鐵棒是體溫計?”白耀元滿腹疑問。

        “這根鐵棒叫熱棒,現在職工人員正在新增地溫監測斷面,就相當于給路基‘量體溫’。”李來強一邊查看著施工情況,一邊解釋說。

        給路基“量體溫”(央廣網發 青藏集團公司供圖)

        清水河橋隧車間管轄著青藏線達布遜站至風火山站420公里的橋路設備,而青藏鐵路地處青藏高原,路基多為常年凍土,影響多年凍土路基的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路基的凍土變化,凍土退化形成的蠕變形和高溫凍土融化形成的路基下沉,將直接影響列車的安全運行,所以需要時刻關注凍土溫度的變化,才能對路基的穩定性和補強措施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當時的我,對青藏鐵路格拉段的了解還停留在‘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的歌聲中。”白耀元笑著說,隨著每日從事橋隧檢養修工作的深入,和車間班組師傅們傳授交流,他對青藏鐵路格拉段橋隧工作的認識逐漸豐富了起來,“其中,讓我記憶深刻的工作便是給鐵路路基‘量體溫’。”

        據了解,僅2022年,格爾木工務段管轄的格拉段已將19個路基地溫斷面的監測進行了恢復完善,2023年春運期間還將新增10個地溫監測斷面,以確保格拉段橋路設備絕對安全暢通。

        為了監測多年動土的變化,早在青藏鐵路格拉段建成通車之初,就成立了“青藏鐵路凍土區工程長期觀測系統”項目,先后在望昆至唐古拉之間設置了78個地溫監測斷面(66個路基、4個橋梁、8個涵洞),涵蓋不同地貌單元、不同凍土地質條件、不同地溫區域和不同的工程措施,多年凍土區的地溫觀測,相當于給多年動土“量體溫”,觀察動土的發育和退化情況。

        “經過一個月的現場學習和實踐,其實給格拉段路基‘量體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用鉆機鉆在路基下面打一個幾十米深的洞,然后再將‘體溫計’插入洞中,然后連接地面監測儀器,才能給路基‘量體溫’。”

        一根小小的“體溫計”,蘊藏著大學問。

        青藏鐵路工務橋隧人,就是高海拔路基的“私人醫生”,經常給凍土路基“量體溫”,才能及時掌握路基線路的病害變化規律、對癥施治,確保青藏鐵路持續安全暢通。

        1月14日一大早,工長李永杰帶著白耀元和另外兩名職工來到風火山至秀水河區間,觀測路基“熱棒體溫”變化情況。“這是我每天的‘必修課’,當時的風火山一線的氣溫在零下28攝氏度,6-7級的狂風夾雜著冰雪吹得人站不住腳,但我們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一邊記錄觀測數據,一邊查看路基的變化情況,從早上到晚上,每天要徒步10公里左右,雖然累點,腿腳疼點,但是心里踏實。”白耀元說。

        “仔細算來,我來到清水河橋隧車間一個月的時間,就迎來了在青藏鐵路格拉段的第一個春運。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領略了青藏高原的壯美,也切身感受了青藏鐵路格拉段‘風雪倉庫’的殘酷與艱難。每日的狂風夾雜著冰雪,打在臉上、身上的生疼,和氣溫零下三十度的刺骨寒冷,也不能阻擋我和工友們走高橋、爬陡塹、跨深渠。”

        “2023年春運,我在清水河橋隧,我將用自己的崗位堅守和實干見證青藏鐵路安全暢通。”白耀元說。

        關鍵詞: 青藏鐵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