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訊(記者杜倩、尕瑪多吉?見習記者石永程)日前,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分隊在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共塘遺址檢測到了3000年前的奶類殘留物,這是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費的證據。
共塘遺址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新發現的人類活動遺跡,其海拔高度約4000米,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支流湘曲的左岸,處于被湘曲河流侵蝕改造的沖積扇前緣。在野外調查中,研究團隊成員清理了遺址暴露出的兩個剖面,獲取的植物測年結果顯示遺址年代為距今3000年。團隊成員還采集了陶片等人工遺物,對其中6塊陶片進行了脂質殘留物分析。經氣相色譜-質譜和氣相色譜-同位素質譜分析,3塊陶片發現有奶制品殘留,另外3塊陶片殘留物中分別出現了反芻動物肉類和非反芻動物肉類的信號。對具有奶制品殘留物的陶片進行了熱釋光測年,結果與碳十四年代一致,證明其確為當時居民所使用。
據悉,該項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聯合在Science?Bulletin(《科學通報》)上發表,其文章題目為The?early?milk?consumption?on?the?Tibetan?Plateau(《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費的證據》)。就其研究意義而言,共塘遺址發現的3000年前的奶類殘留物,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對早期奶類利用證據的首次報道。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13日?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