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烏尼孟和正在調整駱駝脖子上的定位器。 烏尼孟和供圖
(相關資料圖)
中新網阿拉善3月1日電 題:阿拉善荒漠草原“黑科技”:北斗衛星找駱駝、百公里外“蹭”wifi
作者 奧藍
3月春回大地,阿拉善高原上陸續迎來小駝羔生產季,牧民都在緊張又興奮地邊期盼邊做著準備,圖門巴特爾家卻顯得有些與眾不同。
他家的百余峰雙峰駝如今正散布在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音筍布日嘎查的6萬余畝荒漠化牧場中,但他自己仍住在距離牧場百余公里外的巴丹吉林鎮,每天兩點一線往返于家和工作單位,只計劃周末“回牧區忙一忙”。“我給駱駝群裝了十幾個定位器,手機定時推送位置。即使坐在辦公室,心里也不慌。”
圖為駝群正在飲水,其中一頭駱駝脖子上系有定位器。 烏尼孟和供圖
“對于養駱駝來說,找駱駝可以說是最費心的活兒了。駱駝常年散養在茫茫沙漠里,有時候還會跑到別人家的牧場。母駝生產時會獨自離隊(群)去很遠的地方,產羔一周左右才會帶著小駱駝回來喝水。找起來真得太難了。”為此,圖門巴特爾于三四年前為駱駝安裝定位器。
定位器日常佩戴在幾頭領頭駱駝身上,這幾天因為產羔季,一部分定位器被移到懷孕母駝脖子上。
(資料圖)圖為幫助牧民“蹭”網的科技設備。 吉日格勒 攝
“在阿拉善,每峰駱駝的放養活動半徑在30—100公里,牧民有時為找一峰駱駝耗時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如今因為智能放牧設備,牧民可以及時發現走失駱駝的走向、準確判斷并找回和管理。”烏尼孟和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家畜改良工作站的研究員,今年年底即將退休,是智能游牧系統的發明者。這幾天,他每天都泡在牧民家,為春季牧業生產“答疑解惑”。
“關鍵是老百姓需要,牧區要發展。”烏尼孟和告訴記者,阿拉善地廣人稀,廣大農牧民盼望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這是他從事畜牧業40余年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2000年,烏尼孟和開始研發適合駱駝游牧特點的智能放牧系統。核心是利用物聯網技術,把畜群的位置、運動軌跡等信息通過監測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可以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實現遠程放牧、全自動統計、實時掌握牧場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等。
(資料圖)圖為“蹭”網的科技設備正在調試。 吉日格勒 攝
實踐證明養駝牧戶每年可節約放牧時間最少50%,放牧成本每年節約最少5000元。如果家畜的游牧規律與氣象數據綜合分析,還可以掌握生態系統變化規律。
如今,在阿拉善,像圖門巴特爾這樣的用戶還有500多戶,他們使用2000多臺北斗定位設備,管理著2萬—3萬峰駱駝。“一旦駱駝靠近鐵路,app還會自動報警。”
除智能游牧系統外,烏尼孟和還牽頭研發了智能飲水系統、橋接技術等。2022年,以此為基礎的《內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生態畜牧業智能化管理探索》入選2022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
“每一次都是我出設計方案和需求,請科技公司作為‘外援’來開發。”烏尼孟和告訴記者,像智能放牧系統,由科技公司負責開發系統、日常維護,他負責設計和組裝、實地實驗推廣及售后服務等工作。“我了解牧民需求,他們了解技術,牧民最后能受益。三贏!”
阿拉善盟自然條件惡劣,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適宜人類生產生活面積僅占總面積的6%。這里也是中國駱駝之鄉,牧民分散居住才能給家畜帶來更大面積的草原放牧采食,滿足家畜生理生活需求、保護生態平衡。如此一來,牧民則更難享受到通電、通信、通路等公共基礎設施服務。
“對我來說,這個錢花得很值!以前沒有網,啥都干不了。”塔木素蘇木烏仁圖雅嘎查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這里的12戶牧民因為烏尼孟和,成功“蹭”到了數十公里以外的wifi信號,吉日格勒家是其中之一。“網很快,視頻聊天都不卡,有了網,我就可以給駱駝安定位器了,以后的日子還能更好。”
他告訴記者,以前這里沒有網、沒有手機信號,12戶牧民間只能用對講機聯系,與外界幾乎零交流。2019年,80公里之外接了4G光纜線,在與烏尼孟和聊了聊之后,他們看到了希望。
因為距離太遠,技術方案一直在不停調整。直到2020年,吉日格勒家才真正通上了互聯網,不再“與世隔絕”。近一年的變化讓吉日格勒感觸太深了。他告訴記者,有關通訊、交通、稅務等方面的便民措施是他們特別需要的,也希望未來能得到更多政府的幫助。
(資料圖)圖為正在搭建的“蹭”網科技設備。 吉日格勒 攝
“在與移動運營商協調后,我們引進推廣橋接技術,根據每戶牧民居住點、電力、網絡、需求等實際情況精準設計組裝。”烏尼孟和說,目前已有上千戶牧民結束了與外界“隔絕”的生活,最遠可實現百公里外連接wifi信號。“有了網,智能放牧、智能飲水、監控等智能化牧業手段就能走進牧民家。”
據悉,阿拉善荒漠草原生態畜牧業智能化經驗已被“復制”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巴彥淖爾和青海、甘肅等地。(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