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加快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但與此同時,目前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關鍵技術創新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監測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建議,要加快農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基礎上,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引領作用,挖掘農業的減排增匯潛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創新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面向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精準破解農業減排固碳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建議開展以水土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復、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利用等為重點的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聚焦種植業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領域,研發一批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產品和裝備,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是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集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和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凝練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品種的綠色低碳技術模式,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在全國創建一批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建立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第三方評估機制,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評議、成果價值評估、技術風險評價等。
三是建立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核算方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全國范圍內布設稻田、農用地、養殖場等監測點位,構建科學布局、分級負責的監測評價體系,開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固碳增匯等定位監測和調查,系統開展數據比對與分析評估,形成常態化監測。探索構建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開展動態監測評估,發揮指標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