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中旬以來,因發熱就診的患者日益增多,經過檢查,其中很多患者的發熱原因是患上了甲型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甲流)。在新冠疫情尚未結束的環境下,任何發熱表現無疑都容易讓人神經緊張。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此次甲流的特點,以及它的到來是否會讓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感染流感與新冠病毒有何區別
(資料圖片)
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流和乙流病毒,其中甲流易引起大流行。在北方地區,每年冬春季(11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的高發季;南方地區有冬春季和夏季兩個流行高峰。
甲流的傳染源主要是甲流患者,其次是隱性感染者,患者自發病后5天內均可從鼻涕、口水、痰液等分泌物中排出病毒,傳染期約1周,發病初期2-3天傳染性最強。從傳播途徑來看,甲流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其次是通過病毒污染的飲食器皿、毛巾等間接傳播,密切接觸以及在空氣不流通環境內接觸氣溶膠也是傳播途徑之一。
感染甲流與感染普通感冒、新冠病毒有什么區別?
普通感冒一般由鼻病毒、冠狀病毒或副流感病毒等引起,傳染性低,呼吸道局部癥狀較重,常常表現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不伴發熱或有輕度、中度發熱,通常幾天可自愈。而甲流傳染性較強,除上述呼吸道癥狀外,高熱、頭痛、乏力等全身癥狀較重,且發病后可能出現肺炎、心肌炎、中耳炎等并發癥。
感染新冠病毒以發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鼻塞、流涕、咽痛等類似甲流的癥狀;重癥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心肌炎、凝血功能障礙等多臟器功能障礙。
在臨床癥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與甲流感染其實很難鑒別,與甲流的不同之處在于,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更強,部分患者可出現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結膜炎、腹瀉等癥狀。根據患者發病的季節,醫生一般通過病原學檢測鑒別甲流、新冠病毒感染及普通感冒。
確診甲流是否需要做核酸檢測
有患者詢問,確診甲流需不需要做核酸檢測,這個問題沒有一致答案。在臨床上,甲流病原學診斷的金標準的確是病毒核酸檢測,敏感性和特異度均很高。甲流病毒抗原則普遍用于沒有核酸檢測診斷條件的醫療機構,抗原檢測陽性支持診斷,但陰性也不能排除流感。如果是無高危因素的輕癥患者,沒必要專門進行甲流核酸檢測。
對于甲流,人群普遍易感,而以下人群易進展為重癥:1.年齡<5歲的兒童(年齡<2歲更易發展為重癥);2.年齡≥65歲的老年人;3.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心臟病、肺病、腎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或神經肌肉疾病、肝病、血液病);4.處于免疫抑制狀態(如艾滋病、接受化療或類固醇治療、惡 性 腫 瘤);5.肥 胖 者(BMI>30kg/m2);6.妊娠及圍產期婦女(產后2周)。
因此,大家尤其是以上具有重癥風險的人如果出現以下癥狀,需及時就醫:出現多日高熱不退(>39℃)、脫水癥狀(成人如口干、尿少、尿色深等,兒童如皮膚干、眼窩凹陷、眼淚少、尿少等)、咳嗽劇烈伴大量黃色痰、呼吸困難或者胸痛、神志改變、嚴重嘔吐或者腹瀉等重癥傾向。
甲流會不會引起“白肺”
與新冠病毒感染一樣,甲流也會引起重癥肺炎(俗稱“白肺”),多見于老年人、兒童、孕婦和有基礎疾病等高危人群。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導致300萬至500萬例重癥病例和29萬至65萬例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病例。與新冠病毒感染的機制不同,流感病毒HA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是感染發生的關鍵一步,但二者通過不同途徑感染后,最終均會導致機體發生炎癥反應,嚴重時出現重癥肺炎,即“白肺”。
在當前疫情尚未結束的環境下,一些人擔心會同時“中招”甲流和新冠,這可能嗎?
我國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病毒研究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肺炎的主要發生機制是新冠病毒與Ⅱ型肺泡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后,使新冠病毒進入肺泡細胞,導致肺泡受損;而感染流感病毒后的細胞通過一系列免疫反應上調ACE2的表達,打開了新冠病毒侵入肺泡細胞的大門,所以感染流感后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目前,我國關于甲流和新冠病毒同時感染的研究較少。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兩者共同感染的發生率較高。一項來自美國密蘇里州流感流行季節(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合并流感病毒的發生率為33%,其中,流感病毒合并新冠病毒德爾塔感染的發生率是44%,合并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感染的發生率是27%,但接種流感疫苗的患者共同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降低。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一份研究表明,甲流與新冠病毒共同感染的發生率是25%。
3種方式可有效預防感染
對于甲流的治療,目前臨床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患者需注意休息、多飲水、保證營養。平時身體健康的年輕人一般不用過度擔心,即使不使用抗病毒藥物,5天至7天也可自愈,但需密切關注病情變化,病情較重時應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如奧司他韋、帕拉米韋等。
最近,不少人因為恐慌搶購治療甲流的藥物奧司他韋,這是不妥的。奧司他韋是神經氨酸酶抑制劑的一種,這類抗病毒藥物屬于處方藥,應遵醫囑使用,以免濫用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甲流患者大多預后良好,痊愈周期短,如無其他并發癥,可在一兩周后康復。康復后可適當活動,運動循序漸進,運動量以患者不感到疲憊為宜。
其實,治不如防,大家應該更加重視甲流的預防,目前主要推薦疫苗預防、藥物預防、日常預防等3種預防方式。
疫苗預防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同時可顯著降低感染流感后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所以,醫生推薦60歲及以上老年人、6月齡至5歲兒童、孕婦、6月齡以下兒童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慢性病患者和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每年優先接種流感疫苗。
藥物預防藥物預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種,建議對有重癥感染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暴露后藥物預防,最好不要遲于暴露后48小時用藥,可使用奧司他韋和扎那米韋等。除抗病毒藥物之外,部分患者出現發熱、咽痛、鼻塞、流涕等癥狀,如果影響到工作、生活,可以口服一些藥物緩解癥狀,如口服布洛芬或者對乙酰氨基酚退熱;口服溴已新或氨溴索、愈創甘油醚等止咳化痰;口服一些復方制劑緩解癥狀,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日常預防采取日常防護措施也可以有效減少流感的感染和傳播,如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勤洗手、避免近距離接觸流感樣癥狀患者、盡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等。同時,室內注意開窗通風,每次至少30分鐘,每日2-3次。由于近期多地發生學生感染甲流事件,所以學校更應重視師生的日常防護。
醫師提醒
打流感疫苗要注意什么
為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接種流感疫苗,大家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流感疫苗不是接種一次就可以一勞永逸,因為疫苗配方是在當年流行病毒毒株預測基礎上制成的,而流感病毒毒株幾乎每年都發生變異,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種;
2.接種疫苗2周至4周后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保護,為了在流感流行前產生抗體,應在當年流感疫苗上市后盡快接種,最佳接種時間是每年9月至10月;
3.接種流感疫苗應與接種其他疫苗間隔至少14天;
4.≥6月齡且無禁忌癥的人群均可接種流感疫苗,但以下情況不宜接種:對雞蛋或雞蛋制品過敏;對疫苗中成分(活性成分、任何賦形劑、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甲醛、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山梨醇80等)過敏;其他嚴重過敏體質;急性發熱、急性感染及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曾患格林巴利綜合征;有疫苗生產廠家說明書中明確列出的禁忌癥。除上述情況外,各類疾病的重癥患者也需謹慎接種。
(李妮 王逸群 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普內科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