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資訊丨保護母親河日,重溫朱顯謨院士的心愿 | 科學留聲機

        光明網 2023-03-10 14:47:12

        【編者按】聽科學家聲音、讀科學家故事、悟科學家精神,光明網科普事業部全新推出科學文化音頻欄目——《科學留聲機》,今天是保護母親河日,一起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的“治河”故事。

        “第一個心愿就是黃河清,第二個心愿就是土壤大國變成土壤強國!”這是中國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的兩個心愿,他在生前曾經說:“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相關資料圖)

        我們都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但也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根據歷史記載,由于含沙量大,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黃河歲歲安瀾,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朱顯謨工作照(攝于2000年)

        1947年,朱顯謨首次參與黃泛區調查,提出要“注意沙土的利用并防治風蝕”等建議,至此,他開始了治理黃河、黃土的漫漫六十年。

        1959年,為了支援大西北建設,朱顯謨毅然告別了生活和工作條件優越的南京,舉家來到陜西楊陵,徹底扎根在黃土高原上,主持調查和區劃工作。

        朱顯謨院士在黃土高原

        他的門生李玉山說,當時楊陵條件特別差,買面粉都要提前拿著舊面粉袋去才能買上,朱顯謨卻舉家遷至,“這種精神真的很不容易”。

        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朱顯謨認為治黃問題實質上是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于是他考察了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侖,兩度入疆,長期風餐露宿,卻樂此不疲。?

        經過多年的治理,如今黃河的含沙量大幅下降。據統計,截至2017年9月,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壯心未與年俱老,鬢衰猶能挽硬弓

        朱顯謨經歷了新舊社會的變遷,他為人民,為國家,為科學事業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科學研究中,朱顯謨治學嚴謹、一絲不茍、求真務實。

        他的同事蔣定生在采訪時回憶說:“朱顯謨先生搞科研十分嚴謹,六十五歲的人還親自磨土,堅決不叫晚輩去做這些基礎工作。”

        朱顯謨手跡

        壯心未與年俱老,鬢衰猶能挽硬弓。1995年,朱顯謨已經80歲高齡了,但他沒有因為年事已高,就放棄對黃土高原的研究。他立志要讓黃土高原,綠水青山永續!

        2017年,朱顯謨院士逝世,但他開創的土壤學和水土保持研究事業如今蒸蒸日上。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黃土高原上開出了燦爛的絢麗之花。

        今天是保護母親河日,朱顯謨院士讓我們見證了一中國杰出科學家的“治河”路,也讓我們感受到他一絲不茍的科研精神,創造了山變青,水變綠,老百姓變富的奇跡。?

        監   制

        戰? ? ?釗

        策?? ?劃

        林佳欣 蔡琳

        編? ? 導

        焦 子 原

        播??? 音

        林 佳 欣

        制   作

        劉 紫 墨

        資??? ?料

        中國科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出??? ?品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