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創新人才培養:既要呵護興趣,也須適度訓練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3-03-14 09:34:06

        作者:曹永國(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資料圖)

        最近,“布袋院士”趙東元關于學生興趣培養的追問引發社會各界廣泛熱議。人們普遍認為,今天的教育中,重訓練輕興趣、重規訓輕個性的現象仍然突出,長此以往,不利于人才培養,也不利于科技創新。筆者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有必要好好梳理“訓練”與“興趣”二者間的關系。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雋水鎮油坊村小巧繪本館,孩子們在閱讀繪本。劉建平攝/光明圖片

        訓練是否阻礙了自主性、自信心和獨立思考

        教育學術界有種觀點認為:訓練是教育的對立面。一些學者在談論教育時,往往將教育和訓練區分開來,認為訓練非教育,甚至反教育。反對或批評訓練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認為教育旨在培養個人健全的理性,使其能有效參與文明社會和美好生活的構建,并做出獨立且負責任的行為;訓練則只重視灌輸教條,倡導服從規則,鼓勵懲罰,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多方面潛能,容易遏制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從而違背了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使人變得程式化、工具化和功利化,變得僵化、死板、教條,忘記了理解領悟、意義追尋、情感體驗、探究發現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價值。受自然主義、兒童主義等教育思想影響,這種認識不斷被加固。然而,這種認識或許是一種偏見。在筆者看來,需要批評的是訓練的誤用或貧乏異化的訓練,而非訓練本身,我們不應低估訓練的教育價值和作用。

        事實上,訓練可以提高能力,良好的科學訓練是創新必不可少的條件。經過訓練之后,個人才會有行動的自信。就像練習書法,沒有經過嚴格、反復的訓練就不可能成就卓越。教育教學中的訓練不是生物性條件反射,而是蘊含了復雜的思考、琢磨、體悟過程,涉及判斷、評估,能夠引發人類高階精神和自我意志的參與,增強訓練者的思維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一個在讀寫算、語言技能等方面訓練有素的學生,往往會比沒有經過科學訓練的學生更獨立,也更具有自主性和自信心。

        就中小學教育而言,如果我們重視教育的科學性、高效率,便應理性承認訓練的價值。重要的是,如何正確、科學、合理地訓練。

        興趣是否必然帶來進步和成長

        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這種作用和價值有被不斷放大的趨向。興趣似乎成了教育教學之根基、前提和根本訴求,重視興趣、發展興趣才能確保學生健康發展、自主創新。立足這一理念,個人建構、自我體驗、自由探究、愉快教學等許多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隨之涌現。

        實際上,對待興趣也須秉持理性、務實的態度。我們需認真問詢:何為真正的興趣?興趣是否能夠帶來學生進步和健康成長?如何利用興趣實現高質量教育?筆者認為,真正的興趣意味著克服困難、持續努力和堅強意志,是對好奇、喜好、獵奇的超越。真正的興趣蘊含著良好的價值判斷和綜合評估,指向的是個人發展的追求與益趣,而非一般性的生活嗜好或者心血來潮的“三分鐘熱度”。因此,真正的興趣需要不斷提煉、持久訓練、積極引導,使其真正形成并加以完善。兒童青少年興趣廣、易變化,任其發展既不利于形成良好習慣、穩定品格和高階思維,也不利于個性成熟、心靈成長。無所約束、天馬行空的興趣并不會令孩子受益、社會滿意,也不是教育的追求與目的。教育不僅看重孩子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們身上的變化,以及他們已達成什么目標。顯然,后者對于學生成長更重要、更關鍵。事實上,單純依靠“發展興趣”難以完成教育目標。脫離社會實際的興趣就像鏡中花、水中月,經不起考驗,最終還可能耽誤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教育應尋求訓練與興趣的平衡

        訓練與興趣之爭在教育中由來已久。對于今天的教育而言,如果還堅持分野區分,并在教育實踐和政策改革中“選邊站”,就等于陷入了過時的思維模式之泥沼。簡單的二元對立、“一刀切”方式,顯然不適應現代教育科學的發展與進步。

        超越訓練與興趣的對立,要有一種復雜性、融通式思維方式,要客觀、公允地審視教育中的訓練和興趣培養。興趣可從訓練中習得,訓練也需興趣提供支撐,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事實上,高質量教學既需要興趣,又需要訓練。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14日?14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