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老年人科普工作,讓爸媽遠離“苦情直播” 世界聚焦

        光明網 2023-03-16 15:47:49

        王大鵬

        今年的315晚會有好幾個話題上了熱搜,苦情直播誘騙老年人一事尤其刺眼,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家中也可能都有老人,而恰恰是這些老人成為了騙子們眼中的“榜一大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時候,樂觀偏差會讓我們覺得這種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身邊,但是現實往往并非如此。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0至69歲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3.52%,遠低于10.56%的全國平均水平。而對于什么狀況才算是具備科學素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給出的界定是,“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科普的角度來說,#直播間 騙老人#的事件之所以會頻繁發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要歸結為老年人的科學素質有待提升,或者說我們需要大力加強針對老年人的科普工作。

        2022年,我們曾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開展了面向老年人的科普需求調查,并回收了有效問卷3237份。從調查結果看,老年人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發生重要改變,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他們的首選渠道,同時他們的科普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和實用性等特點,其中健康養生方面的需求占比最大。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資源供給不足且失衡,認為“組織的科普知識講座、活動大多面向對象為青少年,針對中老年群體的比較少”和“所在社區很少組織針對中老年群體的科普活動”的受訪者不在少數;與此同時,科普內容的權威性也有待于加強,35.8%的受訪者認為網絡信息缺乏原創性,66.84%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或者公眾號經常出現不同的觀點,不敢輕易相信某一種說法,還有46.2%的受訪者認為某些專家存在“各執一詞”,甚至是“雙手互博”,導致老年人難以借助專家意見指導日常生活決策。

        這也就導致了某些可以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主播”成為了他們信賴的渠道。再加上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內容和形式均存在單一化的狀況,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但是面向特定群體,尤其是老年人的科普仍然以圖文為主,缺乏互動性,這與老年人“你可以感動我,但是不能教育我”的心態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因而也就導致某些所謂的“主播”在“吃著火鍋唱著歌,喝著咖啡聊著天”的同時就把老年人的錢弄到自己賬戶里了。

        當然,打擊和杜絕#直播 騙老人#行為出現,需要平臺方也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能為了流量和收益而忽視監管責任,同時我們也需要做好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工作,因為老年人也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確定的重點人群之一。

        關于如何做好老年人科普這個話題,我們有必要從老年人個性化需求出發,供給高水平、互動性強的科普內容,并通過有效渠道導入社區,為社區科普提供精準資源,賦能社區科普,提升老年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針對老年人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科學素養、數字素養以及信息獲取、識別、整合與運用的能力,有效滿足老年人科普需求;與此同時,探索組建醫學、健康等領域的一流科普專家團隊,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普專家,打造老年人信賴的科普資源匯聚供應平臺,依托現有的健康教育系統,豐富科普內容供給的形式,開展多樣化的科普活動,定期邀請醫療健康、前沿科技、科學辟謠等領域專家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等常態化的科普活動,將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科普資源下沉,打通科普需求與科普供給的鏈條。

        尤其必要的是,在社交媒體上時代這個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在網絡平臺上開辟面向老年人的科普專欄,普及必要的科學知識;為具有廣泛影響的電視節目、報刊專欄等注入權威的科普資源;結合老年人使用習慣,在老年人喜好的移動平臺,開發符合老年人視聽特征的書籍材料和音頻、視頻,甚至直播節目,為老年人提供多種形式學習資源,全方位提高他們的防騙意識和能力。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