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揭示綠瘦蛇體色差異的分子機制_焦點熱訊

        中國新聞網 2023-03-16 18:36:43


        【資料圖】

        綠瘦蛇及不同體色。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供圖

        中新網成都3月16日電 (記者賀劭清)記者16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團隊結合透射電鏡、組學測序和功能實驗等多技術手段,對體色多態性蛇類——綠瘦蛇(Ahaetulla prasina)體色差異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探討,揭示了SMARCE1基因的關鍵突變是其體色差異的重要分子基礎。

        據了解,蛇類是體色最為豐富的爬行動物之一,其體色多態性在不同物種間或同一物種內均有出現,為研究體色多態性的演化提供了良好模型。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測序并組裝了綠瘦蛇高質量的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并對兩種體色個體進行了重測序,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在黃色個體中,基因SMARCE1的進化保守區域存在關鍵錯義突變p.P20S,該突變與體色變異性狀高度關聯;進行蛋白結構預測發現,該突變會導致空間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從而可能影響蛋白結合功能;另外,皮膚轉錄組分析顯示,色素細胞發育的重要調控因子TFEC,在兩種體色群體間顯著差異表達,這提示了色素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表達差異。

        中國科研人員利用斑馬魚胚胎模型,將候選基因SMARCE1敲降后發現,胚胎虹彩細胞發育產生了明顯異常,同時基因TFEC的表達也受到了影響,這提示了基因SMARCE1與虹彩細胞發育過程的重要聯系。中國科研人員研究構建了敲降SMARCE1的細胞系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實驗,結果發現,TFEC向細胞核的招募受到阻礙,可能是由SMARCE1與TFEC的結合異常導致的。SMARCE1突變導致結合TFEC功能異常,并最終影響色素細胞,特別是虹彩細胞的發育,進而導致了顏色的差異。

        該研究成果于近日以《Genetic mapping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behind color variation in the Asian vine snake》為題發表于生物學頂級期刊《Genome Biology》。(完)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