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訊息!【科普中國軍事科技】面對無人機“蜂群”作戰難題,當下有哪些應對之策?

        光明網-科普中國 2023-03-17 18:35:28

        微型無人機通常為尺寸在15cm左右,重量為10-500克的納米飛行器,其最佳使用高度在45-60米,最大度高可達150米,飛行速度在10-20米/s,最大航程1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2小時以上。微型無人機最初的設計理念是作為士兵可攜帶的一種戰場偵察設備,向單兵或小規模作戰部隊提供所需要的信息,進而大大減少部隊在偵察過程的死亡率,同時大幅提高作戰效率。

        世界性難題


        (相關資料圖)

        目前,即使空中力量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軍,也面臨2大問題:一是空中作戰力量稀缺。主要是因為空中力量持續作戰能力有限、部隊對空中力量的需求遠大于目前已有能力、建設與維護空中力量代價高昂、機場及跑道等專用支持能力受限等。二是高精尖空中資產欠缺靈活性。盡管五代機,如F-35的隱身性能、先進的傳感器組件以及電子戰系統,能在涉及穿透復雜防空打擊任務中提供必要優勢,但它們在低威脅環境中用處不大。此類高精尖飛機上的高度集成能力,使得指揮官無法在需要時將其能力拆分至不同戰場,并且任務成本巨大,而微型無人機技術的發展,恰好能滿足相當一部分的小型空中力量對于靈活性的需求。小規模作戰部隊將不再只依賴少量的高精尖裝備來支持對地作戰,而是可以直接控制成本比較低廉的微型無人機平臺來補充傳統飛機的能力。一些沒有能力研發或購買第五代戰斗機的國家也會越來越多地轉向較小的無人平臺,以阻止對手完全控制空域。

        圖注:“黑蜂”3微型無人機

        無人機蜂群作戰其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低成本。無人機集群作戰不僅可以大量消耗敵方的防空導彈,還不用擔心損失造價高昂的戰斗機和寶貴的飛行人員。二是難防御。蜂群戰術可以動用成百上千架無人機,由后臺統一下達作戰指令,集群中的無人機可以攜帶不同的裝備,能同時完成偵察、攻擊、誘餌甚至信號中繼等多樣化任務。

        集群作戰的無人機為了降低重量,大都采用復合材料,這使得雷達難以對單個無人機進行偵察和鎖定。因此微型無人機集群在某些作戰場景下更能發揮獨特優勢。例如,無人機集群可以用來迷惑敵方雷達,在戰斗機執行任務時,可以先釋放無人機。這些無人機經后臺算法控制,形成特定編組,優先讓敵方雷達鎖定,讓敵方雷達誤以為是其他機型,而當敵方發射防空導彈后,又可迅速將集群散開,使導彈失去目標。此時躲在“蜂群”后面的戰斗機能出其不意地將敵人戰機或防空導彈基地摧毀。**在現代城市戰中,眾多建筑增加了城市作戰的難度,重型武器裝備難以發揮其防護性強、火力猛的優勢。**然而微型無人機集群卻可以改變這種局面。由于隱蔽性強,它可以輕易突破敵軍的防空網,快速清除藏匿的狙擊手等,為后續大部隊提供實時戰場動態。

        圖注:無人機蜂群作戰效果圖

        解決方案

        有矛必有盾。隨著“蜂群”技術的發展,也必定帶動反無人機技術的進步。為了應對“蜂群”無人機和微型無人機,世界各國都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電磁干擾欺騙。通過電磁壓制、選擇性干擾、GPS電子欺騙和電磁脈沖等實現對其的攔截和壓制,還可以用裝有干擾設備的無人機進行抵近干擾攔截。2022年,俄羅斯首次將Stupor反無人機電磁槍投入使用。作為一種電磁脈沖發射裝置,Stupor能夠破壞無人機和人員之間通信,抑制其導航和傳輸通道以及在光電頻率范圍內的圖像和視頻攝像頭,使之無法接受指令,進而干擾和阻止無人機完成任務。

        圖注:Stupor反無人機電磁槍

        密集武器攔截。采用密集的速射武器攔截無人機群是較為傳統的攔截方法。美軍已經論證了許多創新方法對抗集群無人機,包括使用空空導彈和用火炮發射帶有前向爆炸型碎片殺傷彈頭且射向可修正的炮彈等。

        微波武器摧毀。采用具備區域性殺傷能力的微波武器對高密度無人機集群進行攻擊更加有效,美軍制定的“無人機防御計劃”就是利用微波武器作為攔截無人機集群攻擊的主要武器。美空軍正在試驗一個名為“黑色飛鏢”的項目,其具有偵測、追蹤甚至擊落小型無人機能力,該系統核心是通過微波能量瓦解無人機的電子系統,將其擊落。

        激光武器打擊。為應對無人機,美國陸軍與波音公司合作,改裝了“復仇者”防空系統,將其“毒刺”導彈發射筒換裝成固體激光器和光束定向器,從而使該系統成為彈、炮、激光三合一武器系統,具備了定向能和導彈武器的雙重作戰功能。以色列拉斐爾公司也研制出一套“內外兼修”的無人機攔截系統,名為“穹頂”,該系統通過信號干擾和激光武器將來犯之敵消滅,不過,其有效性還待今后進一步驗證。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軍事科普作家)

        策劃:金赫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編審)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征稿令】

        為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光明網科普頻道面向創作者征集各類原創優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各領域專業人士、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等積極參與,首次投稿作者請提供個人簡介。投稿郵箱:gmkepu2023@163.com。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