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 題:數字技術讓中國式現代化教育走上“智慧”道路
中新財經記者 夏賓
近年來,在產學研協作發力下,中國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正在深入推進。近期官方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也提出,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并提及在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相關資料圖)
學校層面,智慧校園平臺紛紛落地、建設數字實訓基地、開展數字教育活動等;科研層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綜合運用,給教育帶來極大改變;產業層面,企業等實體持續推動新技術創新應用,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應用,讓家庭教育等學習場景更加智慧。
在江蘇省宿遷市埠子鎮中心小學,任課老師開始使用多媒體教學一體機給學生上課,智能白板替代了傳統的黑板,多角度的高清攝像頭能夠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課堂教學進行智能分析。學校還將AI技術引入課堂,真正實現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自2018年作為教育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試點以來,寧夏已建成支撐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創新、智慧管理的省級教育云大平臺,學習、掌握、運用人工智能已成為教師新風尚。寧夏試點經驗為鄉村教育振興、數字鄉村建設以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等提供借鑒。
在遼寧省沈陽市的一所幼兒園的AI智慧教室里,老師可以在操作屏幕前觀察每個孩子玩耍的狀態,不時切換屏幕功能,記錄孩子們的不同表現。通過數據反饋,屏幕可以顯示孩子們實時的精準定位和活動軌跡:孩子們在哪個區域玩了多長時間、突出發展了幼兒學習五大領域的哪個領域、和哪些同伴在一起深度合作……
“我看見了一只Monkey!”一名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激動地說。這是發生在廣東省廣州市沙面小學一堂英語課上的一幕。當老師講到“Monkey”時,學生通過佩戴的MR眼鏡看到了一只活靈活現的猴子。這堂英語課還連接著相隔千里的貴州畢節,實現了兩地學生同上一堂課。
在北京六年級學生周明霏的家中,周末時間她正在借助iEnglish智能英語學習解決方案和來自天南地北的小伙伴們完成每天30分鐘的英語原版閱讀練習。智能設備不僅讓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學伴,還能從多個維度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并形成數據化分析報告,實時傳送給家長端,讓家長的陪伴學習有的放矢、智慧科學。
隨著人工智能、數字化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場景中的廣泛應用,數據及技術等基礎要素,正在深刻改變教與學,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教師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學支撐。
雖然建成中國式現代化教育體系仍面臨著基礎設施的均衡普及、教師隊伍的能力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的養成、家長觀念和意識改變等諸多卡點,但以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進教育數字化,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具個性、更顯智慧的教育,并以此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目標已經更加清晰。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袁振國稱:“教育事業要以促進人自由的、全面的、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不斷開辟教育新形態,讓技術為育人服務,在促進人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數字技術的巨大優勢。”(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