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
今年的宣傳主題是“點亮你的生命色彩”
(資料圖片)
旨在提高公眾
對罕見病及罕見病群體的認知
幫助罕見病患者及時診斷干預
提高生存質量
那么什么是罕見病?我們是否可以預防?
國際罕見病日的由來
歐洲罕見病組織(EURODIS)在2008年2月29日,發起第一屆國際罕見病日——因為2.29日是罕見日,4年1次。后來,為了更廣泛地傳播并擴大影響力,將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定為國際罕見病日。
什么是罕見病?
罕見病,指那些發病率極低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罕見病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的0.65‰~1‰的疾病。
盡管發病率低,但是目前全球已發現6000~8000種罕見疾病,且疾病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進步,每年新發現病種約有250余種。
2018年,我國發布了《第一批罕見病名錄》,共包含了121種罕見病,其中80%為遺傳性疾病,感染(細菌或病毒)、過敏和環境原因引起,或者是退行性和增生性的。70%的遺傳性罕見病始于童年。
罕見病影響了全球約4億人口之多,其中2/3的罕見病是遺傳性的。2/3的患者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已經發病。其中約30%的罕見病兒童壽命不超過15歲。目前全球有三億罕見病病人,我國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人。
常見的罕見病有哪些?
“2022年中國罕見病臨床診療現狀調研”結果顯示,在診療過罕見病的受訪醫務工作者中,罕見病報告率排名前十的依次是:
自身免疫性腦炎(報告率20.9%)、肝豆狀核變性(報告率18.0%)、肌萎縮側索硬化(報告率14.7%)、血友病(報告率14.3%)、IgG4相關性疾病(報告率14.1%)、多發性硬化(報告率11.5%)、全身型重癥肌無力(報告率11.1%)、馬方綜合征(報告率10.8%)、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報告率10.7%)和Castleman病(報告率10.1%)。
罕見病中有一些相對“常見”疾病,如因“冰桶挑戰”而被大眾熟悉的漸凍癥、月亮孩子--白化病、21-羥化酶缺乏癥、杜氏肌營養不良癥(DMD)、脊髓性肌萎縮癥(SMA)、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系統性硬化癥、孤獨癥/自閉癥、生長發育遲緩等。
圖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罕見病離你我并不遙遠!
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事實上,罕見病并不“罕見”——我國現有罕見病患者超2000萬人,每年新增患者超過20萬。每個人身上都有5-10個缺陷基因,一旦父母雙方擁有相同的缺陷基因,就有可能生下有罕見病的嬰兒。
一些罕見病常不易被發現,尤其是遺傳代謝病,常隱藏在某些常見疾病表象下,如反復呼吸道感染、肝功異常、胃腸功能紊亂、貧血、生長發育遲緩等。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僅會增加后遺癥的概率,甚至有致殘的風險。
如何才能預防罕見病?
(1)一級預防——孕前。
進行婚前、孕前檢查,避免近親結婚。避免高齡生育。孕前進行擴展性攜帶者篩查,全面排查從源頭上進行預防。有家族史的人群,應在妊娠前進行遺傳咨詢,采用相應檢測技術,確定病因,明確遺傳方式等,再進行胎兒遺傳病再發的風險評估,從而選擇合適的懷孕方式和產前診斷方法。
(2)二級預防——產前。
通過孕期各項產檢篩查出高危孕婦,及時予以產前診斷,預防罕見病先天缺陷患兒出生。
(3)三級預防——新生兒。
部分罕見病,如一些遺傳代謝疾病、內分泌異常疾病等,通過新生兒疾病篩查能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傷害可降到最低。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中國醫學論壇報、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整理:董小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