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專家點評】
作者:鄭永和(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青少年階段是培養科學興趣、學習科學知識、養成科學思維的關鍵時期。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優質的科學教育,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關口”前移,我國高素質后備人才的“基座”才能更加穩固,拔尖創新人才的持續涌現才有源頭活水。當前,要著力加快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建設,著重推動以下六方面工作。
強化科學教育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國家科學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國家科學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強化大中小幼銜接的科學教育體系設計和布局,科學設定不同學段的科學教育目標,加強新時代科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組織保障和條件保障。
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規范小學科學教師隊伍體系,提高專任科學教師比例、明確科學實驗員配備的基本要求;在省、市、縣(區)三個層面均配備專職的小學科學教研員。優化科學教師激勵和培訓機制,提高科學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認同,以教師發展共同體建設提升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推進科學教學創新。加強科學教育專業建設和科學教師規范化培養,全面提升我國小學科學教師高質量供給能力,盡快建成一支規模適當、素質優良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
完善科學教育條件和質量監測體系。重點加強教師配備、實驗室建設、實驗員配備、課時總量和結構、教學方式、實驗教學等科學教育條件和活動的監測。強化學生科學觀念、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科學素養和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狀況監測。合理設定科學教育中紙筆測試和動手操作的比例,加強實驗教學,增設實驗操作考查。
推動學生評價機制改革。強化學生評價考核的素質導向,以評價改革引領和帶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選拔機制創新。更加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探究實踐、科技活動參與等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專業潛能、科技競賽表現等方面的評價,形成更加科學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完善對具有科學家潛質青少年的發現和個性化培養機制,推動高中培養體系多樣化,為具有科技特長的學生制訂個性化培養方案、提供更多研究性學習資源支持。
構建全社會協同的“大科學教育”格局。構建中小學校、政府、科研機構、高校、社會機構和企業等各類主體共同投入、協同參與的科學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共育生態。重視科技館、高科技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在校外科學教育中的作用,鼓勵中小學生到此類機構參觀學習、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暢通科學家、工程師等科技人才參與校內外科學教育的渠道,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探索建立“科技專家+科技教師”雙師制等新模式。
加快科學教育學科建設。強化科學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和科學教育多模態數據收集與分析,深化對我國學生科學學習的認知和思維規律、青少年人才成長規律以及科學教學規律等的研究,有效推動我國科學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和循證研究發展,更好促進我國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國圣、李宏、禹愛華、龍軍、陳建強、劉茜、胡曉軍、李玉蘭、常河、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 薛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