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眼睛守護“星星的孩子”|世界自閉癥日|環(huán)球新動態(tài)

        蝌蚪五線譜 2023-04-06 10:46:42

        今天,是第16個世界自閉癥日。自閉癥在醫(yī)學(xué)上也稱“孤獨癥”,是一個還沒有被全社會知道、了解的病癥。

        提到自閉癥,你也許會想到許多影視人物,比如《生活大爆炸》中古怪又可愛的Sheldon。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然而,現(xiàn)實要比電視劇更加殘酷

        自閉癥兒童

        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圖源:人民網(wǎng)科普

        因為疾病

        他們?nèi)狈旧婕寄?/p>

        和社交技能

        甚至?xí)驗楣之惖呐e止

        受到排斥和歧視

        隨著醫(yī)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

        研究者們不停嘗試著

        如何更早地診斷自閉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眼動追蹤技術(shù)

        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什么?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稱孤獨癥、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

        孤獨癥人群常具有社會溝通與互動障礙、限制性興趣、重復(fù)刻板行為等核心癥狀,很多患者還伴隨語言發(fā)育障礙、動作發(fā)育障礙、認知障礙等表現(xiàn)。

        根據(jù)美國疾控中心(CDC)最新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孤獨癥在8歲兒童中的診斷率已由2000年的0.67%提升至2020年的2.76%,即大約每36個人中就有1個孤獨癥患者。

        圖源:美國CDC網(wǎng)站

        孤獨癥診斷率增長如此之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眾對其認識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異常表現(xiàn)時愿意及時就診,積極配合干預(yù)治療。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孤獨癥診斷標準范圍的擴大,例如廣泛性發(fā)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與阿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s disorder)也納入了孤獨癥譜系。

        這里的“譜系”指的是一系列不同的癥狀表現(xiàn)。孤獨癥患者具有很大的異質(zhì)性,每個人表現(xiàn)出的癥狀可能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例如,部分患者語言能力出現(xiàn)障礙,可能無法正常發(fā)音或交流,而有的患者語言發(fā)展與常人沒有啥不同。

        為什么孤獨癥要盡早篩查?

        由于人們尚未發(fā)現(xiàn)孤獨癥的可靠生理性指標,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常見的腦部掃描、基因檢測、血液檢測等技術(shù)方式對孤獨癥進行判斷,目前的診斷方式是由專業(yè)醫(yī)生使用孤獨癥量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2022年印發(fā)的0~6歲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yù)服務(wù)規(guī)范推薦的孤獨癥量表包括修訂版孤獨癥篩查量表The 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 M-CHAT、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表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和0~6歲兒童發(fā)育行為評估量表等)對就診者進行行為評估及判斷。

        目前對孤獨癥兒童做出較為可靠診斷的年齡在2歲左右。

        嬰兒早期的大腦可塑性很強,早期干預(yù)才能有助于孤獨癥兒童更有效地發(fā)展社會性技能及認知能力,因此盡早診斷、盡早干預(yù)對他們來說非常有益。

        因此,研究者們嘗試使用眼動追蹤技術(shù)來探索嬰兒的注視行為,希望能捕捉到孤獨癥兒童早期的異常注意現(xiàn)象,從而更早地對孤獨癥進行有效診斷。

        眼動追蹤技術(shù)是什么?

        眼動追蹤技術(shù)在嬰兒實驗的實際應(yīng)用中有較大優(yōu)勢。首先,它的實驗設(shè)備幾乎完全沒有不適感,嬰兒只需要觀看一些實驗場景就可以采集到數(shù)據(jù),不需要穿戴設(shè)備。其次,實驗時嬰兒可以坐在嬰兒車、餐椅或者家長腿上,也不需要具備語言能力,因此較小月齡的嬰兒也可以參與

        由于孤獨癥具有較強的遺傳性,孤獨癥患者的弟弟妹妹發(fā)病率遠高于普通人群(16%)(McDonald et al., 2020),因此研究者們通過收集這些發(fā)病率更高嬰兒的眼動數(shù)據(jù),與普通人群嬰兒比較,再持續(xù)關(guān)注這些高風險嬰兒在2歲時的孤獨癥診斷結(jié)果,以此來挖掘孤獨癥兒童早期的特殊眼動行為。

        使用眼動技術(shù)對孤獨癥進行篩查的常見指標

        孤獨癥兒童的典型癥狀之一就是社會溝通異常,其中的表現(xiàn)包括不回應(yīng)社會互動、回避他人視線、不與他人共享興趣或情緒等。

        通過眼動實驗,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在2歲后確診孤獨癥的兒童在6個月大時,注視既有人物又有玩具的日常場景的時間顯著低于典型發(fā)展兒童。在注視場景時,看人和面孔的比例也更低 (Chawarska et al., 2013)。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看臉的偏好與普通兒童存在發(fā)展差異:普通兒童在6個月左右看臉部照片時間較長,但隨著年齡增長,從9個月到18個月會下降至中等水平。此時兒童會注意社會場景中的許多元素,但對人臉還是保持了一定興趣。而孤獨癥兒童在6-12個月對面孔的注視時間沒有明顯變化,都處于中等水平,但在12個月之后會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Yamashiro et al., 2019)。

        對他人面部和眼睛的注視是提供關(guān)于他人情感狀態(tài)的重要線索, 也是成功參與社會溝通和社會互動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早期對面部注意的缺失,使孤獨癥兒童更難理解社會行為和與他人正常溝通交流。

        除了簡單的面孔注視外,聯(lián)合注意也是社會性注意中重要的行為。聯(lián)合注意指的是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時能夠關(guān)注相同事物或事件的一種能力。比如,正常兒童會跟隨媽媽的目光或手勢去看向一個玩具,或者在看到一個新奇好玩的事物時,想讓周圍的人和他一起來看。這種能力在嬰兒尚不具有口語能力,甚至還不會使用手勢時就已經(jīng)發(fā)生。

        通過眼動實驗,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在10個月大或更早時就出現(xiàn)了聯(lián)合注意的異常,比如注意行為更少 (Nystr m et al., 2019),或注意位置與普通兒童有差異 (Yurkovic-Harding et al., 2022)。

        守護“星星的孩子”不止今天

        目前,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已經(jīng)對高危孤獨癥嬰幼兒開展更加低齡、追蹤時間更長的眼動研究(從嬰兒6個月追蹤至3歲),希望能通過研究孤獨癥高危嬰幼兒的眼動行為來發(fā)現(xiàn)他們在生命早期出現(xiàn)的標志性癥狀。

        如果可以在嬰兒幾個月大時就通過這種無侵入性的檢測方式來判斷未來孤獨癥的發(fā)病可能性,那對于患者的干預(yù)或治療就可以從嬰兒期開展,也許將大大提高干預(yù)的有效程度,甚至改變這個兒童未來的命運。

        然而,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xiàn)實研究中的困難有很多,例如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癥狀表現(xiàn)差異較大、發(fā)病機制尚不確定、行為背后的神經(jīng)機制有多種假說等等。

        但我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借助眼動技術(shù),孤獨癥譜系障礙一定可以更早并且更加精準地進行診斷。

        參考文獻:

        1.Chawarska, K., Macari, S., &Shic, F. (2013). Decreased Spontaneous Attention to Social Scenes in 6-Month-Old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3), 195–203.

        2.Maenner, M. J., et. al. (2021).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11 Sites, United States, 2018. MMWR. Surveillance Summaries, 70.

        3.McDonald, N. M., et. al. (2020).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Infants With Multiplex Family Risk for Autism: A Baby Siblings Research Consortium Study. JAMA Neurology, 77(1), 73–81.

        4.Moore, A., Wozniak, M., Yousef, A., Barnes, C. C., Cha, D., Courchesne, E., &Pierce, K. (2018). The geometric preference subtype in ASD: Identifying a consistent, early-emerging phenomenon through eye tracking. Molecular Autism, 9(1), 1–13.

        5.Nystr m, P., Thorup, E., B lte, S., &Falck-Ytter, T. (2019). Joint Attention in Infa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86(8), 631–638.

        6.Pierce, K., Marinero, S., Hazin, R., McKenna, B., Barnes, C. C., &Malige, A. (2016). Eye Tracking Reveals Abnormal Visual Preference for Geometric Images as an Early Biomarker of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ubtyp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ymptom Severity. Biological Psychiatry, 79(8), 657–666.

        7.Yamashiro, A., Sorcinelli, A., Rahman, T., Elbogen, R., Curtin, S., &Vouloumanos, A. (2019). Shifting Preferences for Primate Faces in Neurotypical Infants and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SD. Autism Research, 12(2), 249–262.

        8.Yurkovic-Harding, J., Lisandrelli, G., Shaffer, R. C., Dominick, K. C., Pedapati, E. V., Erickson, C. A., Yu, C., &Kennedy, D. P. (2022). Children with ASD establish joint attention during free-flowing toy play without face looks. Current Biology, S0960982222006625.

        作者:李晶 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趙文璐 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關(guān)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