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一陵
在全球低碳化轉型的浪潮下,甲醇產業的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另一種路徑選擇。近日,有兩則關于甲醇的新聞尤其引發廣泛關注。
4月6日,中國船舶集團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協議包括建造2型16艘超大型集裝箱船,其中包括12艘15000箱甲醇雙燃料動力大型集裝箱船,該型船采用綠色甲醇作為主要燃料。這也是中國船舶集團首次批量承接甲醇燃料動力箱船訂單,標志著中國船用綠色甲醇燃料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進入新階段。
(相關資料圖)
4月7日,在第三屆中國汽車風云盛典頒獎典禮上,吉利集團的遠程綠色甲醇生態榮獲評委會特別獎,成為首個以商用車為主體的獲獎企業。
從甲醇動力船舶到甲醇商用車,甲醇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廣泛推廣運用,釋放出鮮明的信號,那就是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中,作為綠色能源的甲醇正在展現獨特的優勢,成為構建未來綠色能源的重要選擇,成為一支助力經濟綠色轉型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積極力量。
“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結構最主要的特征,我國石油自給率不足30%,對外依存度超過70%,是油氣最大進口國。這種能源結構給我國能源安全帶來了威脅與挑戰,在國際形勢動態加劇的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尤為重要。而甲醇,被稱為清潔的“煤”、便宜的“油”、簡裝的“氣”、移動的“電”、液態的“氫”,不僅具有燃燒高效、排放清潔、可再生等特點,而且是眾多清潔能源中僅有的常溫常壓下為液態的能源,使用安全便捷。此外,我國甲醇生產原料來源廣泛、經濟體量大,具有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基礎。發展以甲醇為代表的替代能源,不僅有助于實現“雙碳”目標,而且有利于減少對外石油依存度,有助于把能源安全牢牢握在我國自己手里。
在交通運輸領域,石油消耗占比超過70%。發展甲醇能源,推廣甲醇汽車無疑具有現實意義。有人估算,假如國內三分之一的車輛使用甲醇燃料,就能減少8000萬噸的石油進口,回收1.32億噸二氧化碳。正是瞄準這一點,吉利汽車于2005年就將目光投向了甲醇汽車,成為國內最早涉足甲醇汽車領域的民營企業。在開啟吉利甲醇汽車的研發史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甲醇汽車的進化史。
遠程綠色甲醇生態獲得高度認可,正是吉利汽車多年來持續耕耘的一個碩果。遠程新能源商用車以醇氫動力為破局點,探索了出一套完整的包括醇、站、貨、車、金融等一體的綠色甲醇生態,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之路,為商用車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全新的解題思路。雖然商用車保有量僅占全部汽車的12%,卻排放了56%的二氧化碳,消耗了51%的汽柴油。在商用車領域推廣甲醇汽車,對于減碳減排的意義不言而喻。不僅如此,遠程綠色甲醇生態的成功也充分說明,汽車內燃機蛻變綠色動力,持續提升環保性與經濟性,正在從美好的理想變成動人的實踐。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高速發展期,電動汽車展現著彎道超車的優勢。但是,從滿足用戶需求和復雜使用場景以及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難度來看,還需要純電動汽車技術路線之外的多元技術路徑。甲醇汽車的推廣,正是構建動力技術多元化、多技術路線并存的發展格局的題中之義。
當下,我國甲醇汽車推廣應用完成了發展政策、行政管理、技術標準、市場準入規范和組織推廣應用規范化閉環管理體系。目前,甲醇汽車的技術儲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甲醇汽車推廣應用已初具規模。但也需要看到的是,推廣使用甲醇汽車,還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于社會上對甲醇的錯誤認知以及政策體系不完善,導致在推廣應用中,各地進度參差不齊。甲醇汽車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試點城市的“區域性車輛”,推廣面臨不少阻力與障礙。
吉利能成為甲醇汽車領域的領跑者,占據甲醇汽車產業的有利生態位,離不開18年的投入和堅守。一個綠色發展的世界,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夢想,也是所有人的夢想,而實現這一夢想,同樣需要行業、產業以及政策的合力并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