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就要去機場了,大半夜才收到航班被取消的通知,這樣令旅客們抓狂的情況,有望減少。
(相關資料圖)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多家航空公司近日收到了中國民航局下發的關于征求《民航航班正常統計辦法》修訂思路的通知,稱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啟動修訂《民航航班正常統計辦法》,現就修訂思路向各單位征求意見。
通知中提到,擬將航空公司在計劃離港時間前24小時內取消的航班,按不正常航班統計。
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航空公司如果在航班起飛前一天的任和時間取消航班,都不計入不正常航班統計。因此,有不少旅客遭遇過第二天一早的航班,在前一天晚上快睡覺時被通知取消的情況,只能被迫調整行程,或重新購買其他同時段的航班。
航空公司取消航班,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因為天氣、流量控制等非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被動取消,二是機械故障、前序航班延誤等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帶來的主動取消,三是考慮一個航班的客座率和收益情況,無法保本甚至沒有邊際貢獻的航班,也會被航司取消,將幾個航班的旅客合并到一個航班上。
第三種情況在疫情期間并不少見。在不少航線旅客量不足的情況下,大量航班在最后一刻被取消,旅客買機票就像買彩票,行程受到極大的影響,相關投訴也大幅攀升。
如果民航局擬修訂的新的航班正常統計標準得以確認,將大幅減少24小時內的航班臨時取消,因為航班正常率的高低,對航空公司申請新的時刻和航線都有直接的影響。
這對于旅客來說,是保證出行穩定的直接利好。通知中也指出,此舉是為了落實全國民航工作會會議報告提出的“要減少航班執行前24小時內的臨時取消,提升運行穩定度”的要求。
而對于航空公司來說,則面臨更大的決策壓力:相關部門需要更早預判航班是否能夠保本,以便盡早做出航班是否取消的決定,或者要對由于前序航班運行因素帶來的航班延誤是否取消后續航班,做出更謹慎的評估。這意味著,淡季取消無法保變的航班也需要更加謹慎,進而帶來的可能是更大的虧損。
其實,在民航局的這一通知出臺之前,一些國內航司已經主動做出了更嚴苛的“承諾“。比如深航在去年4月就推出了“一訂飛”,承諾航班三日內不取消(不含天氣,疫情管控等非公司原因取消),隨后多家航空公司跟進,去年5月,深航又推出了2.0版一訂飛,承諾指定航班30日內不取消。
當時,深航的考量是,雖然“一訂飛”讓公司放棄了因客座率不足而減并班的機會,在投入上可能成本更高,運營成本也更大,但對于旅客而言,相比部分航司甚至在航班執飛當天才通知取消航班,“一訂飛”讓行程計劃更有保障,旅客對于“一訂飛”航班自然傾向性更高,更愿意選擇。
此外,“一訂飛”也有利于保證生產運行的穩定,所有航班三天內不取消之后,機組人員編排就不會被打亂,飛行、乘務、安保等機組隊伍的出勤確定性就會得到保障,這不僅是效益賬,也是品牌賬、安全賬。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通知里的修訂得以確認,還可能倒逼航司在精細化管理、突發應對流程的完善上下功夫。
而除了擬對不正常航班的統計標準進行修訂,通知中還透露將對航班不正常原因進行重新劃分,機型最少過站時間標準、機場地面滑行時間標準等統計參數也將重新制定,有望推動機場進一步提高飛機落地后的地面運行效率,進而節省旅客的時間,提高航司的飛機使用率。
據記者了解,上述通知還有待各家航司和機場等相關單位的意見反饋,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將根據各單位提出的意見,組織部分單位召開會議研討,起草后續的《統計辦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