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光明網訊 4月16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獲悉,該所選育的高產、高油、多抗、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在江西省萬安縣示范點現場測產,油菜籽畝產達175.7公斤,含油量達44.16%,生育期約169天,比當地主推油菜品種生育期早5天,產量增加26.5%,創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為破解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瓶頸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專家在江西省萬安縣示范點現場測產
當前,我國植物油自給率僅30%左右,在南方利用冬閑田發展稻油多熟制生產是穩糧增油保供的重要途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但晚稻收獲期不斷后延導致稻油輪作茬口緊、播種期溫度偏低,現有早熟油菜品種高產高油與短生育期矛盾突出,出現花期低溫因結實性差導致產量不高,在光溫資源不足的地區生育期仍達190天以上,因此具有耐遲播、耐寒、早熟特性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冬閑田有效開發利用的突出短板。
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下,針對上述問題,歷經6年技術攻關選育出了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
該品種克服了高產高油與短生育期矛盾,具有遲播下苗期生長勢強、冬前不早花、冬后長勢穩健、抗倒性和抗病性較強、成熟期一致和適合機械化收獲等特性,在北緯27度(即吉安市吉安縣至湖南衡陽市連線)生育期170天左右,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其中,在廣西柳州市柳南區示范點生育期僅156天,采用分段收獲方式4月6日對“中油早1號”實產驗收,畝產菜籽達165.9公斤。
專家介紹,油菜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半壁江山,我國長江流域稻后可種植油菜的冬閑田超過6400萬畝,油菜擴面積增產量保供給潛力巨大。以畝產175.7公斤、含油量44.16%估算,推動“中油早1號”等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在我國冬閑田區域應用,每年可實現增加油菜籽1124.5萬噸左右,增加菜籽油供給496.6萬噸左右,使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通過種植油菜還可培肥地力促進主糧稻米量質雙升。因此,大力培育和推廣高產高油短生育期油菜對保障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實現糧油兼豐和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