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常河
在“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畫上句號后,我們的探月步伐跨入一個新階段——建設月球科研站。
(資料圖)
4月25日,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吳偉仁院士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披露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依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三個階段分步實施——
2030年前后,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
2040年前后,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并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
之后,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月球是人類邁向更遠深空的中轉站,是研究生命、太陽系和宇宙‘三大起源’的重要途徑。”吳偉仁院士指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搭建地外天體和空間的大型、長期科學研究平臺意義重大。
“嫦娥”為月球科研站“鋪路”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迄今為止,人類對月球已進行了約120次探測。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實施。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過去近20年間,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我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說。
“繞、落、回”之后,“嫦娥”繼續飛天,為建設月球科研站“鋪路”。據吳偉仁院士介紹,作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一系列計劃已排上議程——
嫦娥六號將于2024年前后發射,實施月背采樣返回任務,并開展月球背面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樣品的分析研究等;
嫦娥七號將于2026年前后發射,由著陸器、飛躍器等組成,開展月球南極月表環境、月壤水冰和揮發組分的探測與研究等;
嫦娥八號將于2028年前后發射,由著陸器、飛躍器、月球車和月面操作機器人等組成,與嫦娥七號任務探測器和鵲橋二號中繼星協同工作,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備開展月球資源開發利用能力。
2030年前后,將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此后,在完善型階段還將實施多次任務。比如,部署月面長期能源供給模塊和多種形式機器人,攜帶樣品返回地面,建立月基觀測設施等。
“近年來,我國空間技術能力實現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測重大基礎設施,并與世界多個國家建立起合作,這些都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吳偉仁院士表示。
月球科研站可以開展五大科學主題研究
未來的國際月球科研站,什么樣?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與月球軌道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參與,可擴展、可維護的綜合性實驗設施。”吳艷華指出。
他介紹,月球科研站由地月運輸系統、月面長期運行保障系統、月面運輸與操作系統、月球科研設施系統、地面支持及應用系統五大基礎設施構成,具備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前沿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科學和技術活動。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們可以開展五大科學主題研究: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與演化問題;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時代如何演化;日地聯系,探尋類地球生存環境的本質;基礎實驗,開展月球生態實驗、基礎科學實驗;資源利用,開發利用月球能源、物質資源。
“我們將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原則,逐步完成國際月球科研站研制建設,實現對月球物質、環境、位置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突破一批戰略性、前沿性、基礎性關鍵技術,獲得一批世界級重大科學發現。”吳偉仁院士說。
此外,月球科研站未來將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通過在軌或月面活動,獲得執行長期載人航天活動的經驗,并為載人火星任務驗證技術和能力。
由中國提出,聯合多國共同建設
“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談及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宗旨,吳偉仁院士如此強調。科研站“由中國提出,聯合多國共同建設”。
在吳偉仁院士看來,國際月球科研站應聚集各國力量和全球科學家智慧,提升人類對月球和宇宙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水平。他如此描繪科研站的愿景:“聯合多個有意愿的國家和組織,共同探索宇宙認知、推動科技進步,服務人類文明,增進人類福祉。”
2021年,國家航天局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中方倡議得到多國積極響應。”吳偉仁院士透露,俄羅斯、巴基斯坦、阿聯酋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已簽約加入,還有十余個國家和組織正在協議談判中。
此外,嫦娥六號國際載荷搭載合作遴選結果已公布,瑞典、法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國家載荷搭載方案已入選。嫦娥七號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已發布,并收到11個國家18個載荷合作意向。嫦娥八號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今年內也將發布,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設計方案全球征集活動在此次會議啟動。
吳偉仁院士還在此次會議上發出倡議:“歡迎各個國家、國際組織和有關研究機構與我們攜手一道共同建設和實施國際月球科研站這一大科學工程,同時也共同發起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組織,共同管理科研站設施,共享科研成果。”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實驗室將作為中方執行機構,負責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組織的籌建和國際聯絡。“希望10月底前完成各成員國或相關組織的合作協議簽署。”吳偉仁院士說。
(光明日報合肥4月25日電)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6日?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