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 攝)
央廣網合肥4月26日消息(記者徐秋韻 趙家慧)太赫茲光主動成像安檢設備、生物育種大科學裝置、風電永磁懸浮主軸軸承、350公斤級載重無人直升機及應用系統、多機器人協同焊接……4月26日,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在合肥濱湖會展中心開幕。本屆“科交會”圍繞“四鏈”融合,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集”,超1800件重要科創成果亮相展覽區,高精尖科技成果令參觀者目不暇接,一批來自全國的前沿科創技術,通過這一對接平臺,實現成果轉化,走向廣闊市場。
磁體材料利用磁場力的相互作用帶動物體運動,利用這樣的原理,邁格鈉磁動力有限公司發明了一系列應用在高鐵、風力發電領域的永磁傳動設備。
(資料圖)
“我們現在應用的行業,是我們國家下一代的高鐵的列車,民用的電梯,高鐵列車可以輔助450公里每小時的制動需求,電梯可以達到讓電梯永不墜落的需求。”邁格鈉磁動力有限公司北京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柴士偉介紹。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育種加速器種質加速創制成果產品(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安徽是農業大省、種業大省。在高水平創新成果展區,“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平臺”以科技創新賦能種業高質量發展。
“以該平臺為核心,將形成種業創新產業鏈條,帶動100家以上規模種子企業落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院劉斌美介紹。
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平臺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安徽相關大學和科研院所及種業龍頭企業于2022年3月份發起建設的一個生物育種大科學裝置平臺。該平臺以智能育種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為目標,通過生物育種與信息、大數據、人工智能、光學等多學科融合創新,建設國際知名全鏈條系統化工程化智能育種創新平臺。
展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一參展企業“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在公共衛生和醫療信息化領域的應用(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數字創意產業板塊的現場,記者看見一臺顯微鏡,但這可不是一臺普通的顯微鏡。
安徽徽博文物修復研究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臺根據文物鑒定需要,對其倍率、清晰度和燈光等多方面要素進行了優化而專門設計的顯微鏡,它不但可以把人眼看不見的特征顯現出來,還可以對文物進行測量并將結果存檔,利用文物鑒定技術上傳數據庫進行各項數據對比,從而更好地分析和比對出文物的真偽以及保存情況。
展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
在G60科創走廊板塊,安徽工程大學“智能機器人信息共融與協同控制”團隊,研究了多用途移動機器人自主行走和智能化作業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法,開發了可有效應對復雜環境、具備自主決策的智能化移動作業機器人。除此之外,長三角協同創新成果集中展現。近年來,安徽充分利用長三角創新資源,與滬蘇浙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建創新平臺、共享科技資源。
重要科創成果亮相“科交會”(央廣網發 記者徐秋韻攝)
展區內,還有諸多來自國家科學計劃項目、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高水平創新成果,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與產業融合的最新成果以及科技金融創新成果集中呈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標志著安徽科創金融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科技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創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近年來,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升至全國第七,創新環境躍居全國第三。安徽奮力在國家科技和產業創新格局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