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5月5日,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之道與策——北京市科協專業智庫“論策論道”沙龍在北京舉行,《2022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動態與展望》在會上發布。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作了題為“人工智能治理之道與策”的主旨報告。他表示,人工智能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和可控發展,實現激勵發展和合理規制之間的協調,最大限度地防范風險,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生成性人工智能治理要從標準、技術、應用、人和合作等層面進行部署,同時要堅持以人為主,提升人的能力,發揮聯合國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作了題為“大國的擔當與責任:中國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的主旨報告,她認為,倫理研究可以創造對話平臺,為防范科學技術被濫用或誤用提供智力工具和方案,并建議加強科技倫理前瞻性研究,彌補目前倫理研究水平不高、科研領域和人文社科存在鴻溝兩個短板,提高風險預見能力和水平,加強倫理影響評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認為,科技倫理治理要堅持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保持公開透明的原則,構建政府、科研機構、科技社團和科技人員協同共治的責任體系;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范風險,建議強化國家頂層設計、部門敏捷治理、行業自律自治、學術界深入研究、國內外拓展合作、第三方平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院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在“構建有道德的人工智能”主旨報告中表示,要依據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原則、相關法律規范評估人工智能模型、產品與服務,支持企業開展自律自治和管理機構開展倫理安全審查、監管與治理。他將人工智能概括為立心、良知、格物三個維度,并依據東方哲學智慧提出實現有道德、合乎倫理的人工智能。
360集團副總裁劉兆輝認為,數字化是國家和各行各業發展的主旋律,但數字化的內在脆弱性導致安全風險更大、后果更嚴重,網絡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關鍵空間”。他建議,要完善網絡安全頂層設計,健全監管執法機制,全面強化國家網絡安全防御能力;注重網絡安全數字安全素養培育,將網絡安全教育納入社會安全教育體系;企業需加快技術標準和合規體系建構,強化風險認知、識別和處置能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作了題為“基因編輯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原則和中國經驗”的主旨報告。她認為,在研究開展之前,應確保已有的倫理審查機制到位;應該加強在科學界、倫理學界、決策部門和公眾之間對這類研究活動的社會、環境和倫理含義的對話和討論,加強與國際同行之間的合作與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認為,《科技倫理審查辦法》初步實現了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全過程倫理監管,對提升我國科技倫理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仍需對《辦法》的規范定位、“安全”價值是否應納入科技活動的倫理要求、是否需要增加“依法”“救濟”以及“正當程序原則”等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北京市科協“論策論道”活動每年舉辦1-2期,旨在及時面向公眾發布科學研究成果和闡釋重要科學決策。下一步將持續圍繞國家及首都科技發展重點難點問題,貢獻首都科技界智慧力量。(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